“算力網絡”成為今年全國兩會討論熱詞,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絡”。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湖北代表團提出《支持在湖北布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建議》,懇請國家相關部門指導湖北開展樞紐節點創建工作,支持湖北承擔算力中繼站、網絡試驗線等國家“東數西算”示范項目,盡快啟動評審《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湖北)建設方案》,在湖北布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算力成為新型生產力,可以讓ChatGPT變得更聰明
“通俗來說,算力就是計算能力。”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丹介紹,算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制約著經濟運行的效率。
馮丹以最近爆火的ChatGPT為例介紹了算力的應用。“ChatGPT的出現得益于三個進步。第一個是大模型的算法,第二個就是算力,第三個是海量數據。在三要素的合力配合下,才出現了聰明的ChatGPT人工智能。”馮丹解釋,其中算力在訓練ChatGPT的過程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算力可以讓ChatGPT變得更聰明”。
曾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如果把人工智能當作火箭,那么數據就是火箭的燃料,算法就是火箭的引擎,算力即為火箭的加速器。
“算力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馮丹舉例說,從我們使用的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到智慧城市、無人駕駛、天氣預報、清潔能源等城市公共服務領域,都離不開算力的賦能支撐。
有專家稱,在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中,原始經濟以人力為主,農業經濟以畜力為主,工業經濟以動力(電力)為主。到了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成為當前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新型生產力,越來越成為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底座”。
積極布局打基礎,湖北已建成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一期等超大型數據中心
“隨著數字經濟向各領域全面滲透,全社會對算力的需求很迫切,算力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馮丹介紹,國家已明確在京津冀、長三角、貴州等8個地區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但在中部地區尚未布局,可在湖北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近兩年,湖北高度重視國家樞紐節點創建工作。創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是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篇章的第一句話和首要工作任務。
2020年以來,湖北積極推進國家樞紐節點創建工作,在宜昌市高水平建設數據中心集群,建成了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一期等超大型數據中心,構建中部地區最大的零碳綠色數據中心集群。研究出臺加快算力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謀劃算力中繼站、網絡試驗線等“東數西算”示范項目,會同通信運營商研究優化網絡通道布局有關工作,為服務建設國家超遠距離傳輸中繼“算力站”打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湖北分公司總經理張敏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建議充分發揮湖北在區位、科技、人才、網絡等方面的軟硬件優勢,確立湖北的算力中部樞紐地位,支持湖北創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積極推進在湖北打造統一數據流轉平臺。
產業數字化加速推進,對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有剛性需求
早在去年全國兩會上,馮丹就建議將湖北打造成“算力網”的樞紐節點。在馮丹看來,湖北承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有條件、有優勢,能夠為完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2022年,湖北數字經濟增加值預計超過2.4萬億元,穩居中部第一,以“光芯屏端網”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萬億級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形成,產業數字化加速推進,在大數據產業基礎設施層、數據管理層和應用層集聚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對融入和服務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有剛性需求。
目前湖北省在用數據中心超過100個,機架規模達到16萬個標準機架,數據中心總體利用率、網絡質量、能效水平穩步提升。武漢是工業互聯網五大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所在地之一,標識注冊量達到91.7億個,二級節點數量達到31個。
從區位優勢上看,湖北是中部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的中心地區,也是數字中國建設的地理中心和網絡中心。在湖北布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有助于完善“東數西算”梯級算力調度體系,加強數據中心上下游建設,對接產業要素,助力我國數字經濟發展。
在馮丹看來,湖北不僅有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先天條件,更有科教人才的相對優勢。湖北擁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高校,在鄂兩院院士80名,建有2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25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52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在北斗技術、光通信、信息軟件、芯片設計、數字建筑等領域具有一批領軍人才與團隊,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在可信計算、密碼應用、分布式計算存儲等數據技術方面具備較強科研能力。
(長江日報記者張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