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武漢都市圈發展協調機制辦公室正式印發《武漢都市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以武鄂黃黃為核心,充分發揮武漢龍頭引領作用,推進武漢都市圈基礎設施、創新策源、產業協同、對外開放、公共服務、新型智慧、安全發展、生態綠色、要素市場九個領域發展,加快形成空間結構清晰、經濟集聚度高、區域競爭力強、城市功能互補、交通往來順暢、產業分工協調、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要素流動有序的現代化都市圈格局。將武漢都市圈打造成為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以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推動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成勢見效。
按方案規劃,到2025年,武漢都市圈力爭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萬億元,年均增長6.5%左右。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核心功能進一步提升,在全國主要城市排名中實現爭先進位,全面發揮省域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主引擎作用。
建設便捷都市圈
實現圈內城市1小時通勤
2022年12月11日,串聯起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四地的武黃高速正式免費通行,推進“武鄂黃黃”由四個城市變成更加緊密的城市結合體。圈媒聯盟 黃石日報記者石勇 攝
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港航、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設施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合作、服務共享共贏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建設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到2025年“123綜合交通網”(武漢都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游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全面形成。
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探索開行武漢經鄂州至黃石、武漢至孝感等公交化列車,規劃武漢至孝感、黃岡等周邊地區市域(郊)鐵路,推動武黃城際市域化改造,加快構建武鄂黃黃區域“魚”形軌道骨架網絡。加速武漢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實施進程,開展第五期建設規劃研究,續建前川線、11號線、12號線、19號線等項目,打造主城聯網、圈域通達的快速通勤網絡。
加快打造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建成武漢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及滑行道系統、T2航站樓改擴建、湖北區域高空管制中心工程、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項目,開展第四跑道、第二航站區建設前期研究工作。推動天河機場、花湖機場標準統一、信息互通、安檢互認、通關一體,形成資源共享、運行高效的協作模式,實現互為異地貨站、互為備降機場。
建設創新都市圈
優化全域創新創業生態
鄂州光谷聯合科技城。
加強創新協同,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全域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
共筑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聚合都市圈技術創新能力,聚焦智能網聯、芯片、北斗等產業,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制”和“賽馬制”,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提升工業基礎能力。
共建高水平實驗室和國際先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機制,提升科學發現和原始創新能力。
共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打造全球光電信息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碳中和工程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串聯“武鄂黃黃咸”重點功能板塊和重要創新平臺的創新發展聯動軸,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
加快推進八市離岸科創中心建設,探索“離岸創新”“協同創新”“科創飛地”等合作機制。完善都市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建設協同都市圈
形成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
2023年3月1日,全市數字經濟應用場景供需對接大會現場。長江日報記者 胡贊威 攝
聚焦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北斗等優勢產業,推動優勢產業協同聯動,提升中心城市經濟密度。促進武漢市一般制造業向周邊城市有序轉移,逐步形成主鏈在武漢、配套在都市圈,融資在武漢、投資在都市圈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
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大健康和生物醫藥三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光電子信息產業,完善以武漢“中國光谷”為核心、各市分工協作的產業布局。汽車產業,打造“漢孝隨襄十”為重點的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建設全國汽車產能基地。打造以武漢生物產業基地為龍頭的大健康產業集群,支持咸寧發展以護理為核心的康養產業。
協同建設大光谷創新組團、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區、武漢長江新區四大組團發展先行區。
強化都市圈產業對接整合,以共謀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撬動都市圈產業新增長點,深化各類開發區(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整合提升,推動都市圈產業發展資源共享、風險共擔、效益共創。
建設開放都市圈
全面推進武漢都市圈通關一體化
湖北自貿試驗區武漢片區。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增強口岸功能、貿易功能、開放功能,高水平推進自貿試驗區、綜保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全面推進武漢都市圈通關一體化,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協作搭建開放合作平臺。推動綜保區、高新區、經開區、臨空區和各類口岸等聯動發展。
協力辦好國際性展會,探索“一展多地”等合作辦展方式。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分工,加強與歐洲、東盟和港澳臺等經貿合作。共同打造國際交往中心,推進武漢外國領事館區建設,爭取承辦更多國家外事活動、重大國際性品牌活動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建設共享都市圈
人民共享均等基本公共服務
網格員在社區積極宣傳老舊小區改造、高齡津貼、特殊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等居民關心的政策。長江日報記者 劉斌 攝
推動武漢都市圈教育資源互通共享、社會保障互聯互通、醫療資源共建共享、養老融合發展、文化體育旅游聯動合作,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到2025年,教育、社會保險、全民健身、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共享便捷、均等、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
持續開展教育資源互通共享。加強基礎教育資源統籌,推進優質教師培訓資源共享,促進圈域內基礎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共同開展高中階段學校教育發展、課程改革等熱點問題的研究,建立中小學研學課程資源(基地、營地)共享機制。統籌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推進圈域內職業教育生源合理流動。鼓勵圈域內高校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學生訪學、學科共建、科研成果轉化等多方面的校際交流與合作。
進一步做好養老保險政策轉移接續工作。深化區域工傷、失業保險合作。優化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推進社會保險省級統籌。建立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推動“一卡通”業務延伸到城市“五險一金”及其他公共事業繳費領域,實現居民服務“一卡通”。深入實施跨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繳存信息共享互認,協同推進公積金互認互貸。
完善醫療服務共享機制。鼓勵組建區域性醫療集團,打造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動九市專科聯盟建設。推動都市圈衛生應急指揮與疫情大數據信息指揮系統對接。
建設八大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仙桃非織造布產業園區。圈媒聯盟 仙桃日報記者 吳晴霄 攝
創新共建機制,推動都市圈城市臨界與毗鄰地區優先發展、快速發展。
加快建設武漢新城,形成推動武鄂黃黃一體化建設、引領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加快建設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全國科創金融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打造更具科技競爭力、區域影響力、人才吸引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人共享品質生活的現代化科技新城。
加快建設花湖臨空經濟合作區。以花湖機場建設發展為依托,提升鄂州、黃岡和黃石主城城市功能,協同推動鄂州—黃岡臨江地區發展,強化鄂州—黃石臨界地區,積極建設黃石—黃岡臨江地區。
加快建設漢孝臨空經濟區。以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臨空經濟區為核心,輻射帶動孝感臨空經濟區,重點建設武漢臨空經濟示范區、漢孝臨空產業園、天河機場航空港等,提升樞紐物流、裝備制造、商務服務三大功能。
加快建設武漢西產業轉移示范區。支持武漢—漢川毗鄰區建設,統籌發展武漢—仙桃—洪湖臨界地區,聯動盤活仙桃—天門—潛江臨界地區,謀劃武漢—仙桃毗鄰區發展。
加快建設武漢南綠色發展示范區。依托武咸發展帶,彰顯武漢至咸寧方向區域性運輸動脈匯聚、大尺度生態廊道貫通、康養文旅互動性強等特點,以進一步完善多元化功能體系為重點,堅持產業園區綠色集約建設,充分發揮生態空間美育效能。
加快建設武漢北紅色發展引領區。加快完善紅安、麻城、大悟等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全面融入武漢1小時都市圈,培育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培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動能,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加快建設梁子湖水體共保示范區。發揮環梁子湖綠道生態建設示范作用,構筑碧水休閑主題的大湖水網綠道。探索建立梁子湖跨縣(市、區)協調機制。推進梁子湖水利綜合治理工程和重點易澇區系統治理。聯合保護梁子湖生態環境。
加快建設木蘭—雙峰生態共保區。創建跨界山體協同治理示范,共建共保跨界重要生態功能區。合力打造木蘭一雙峰生態共保區。推動生態保育、旅游休閑功能“雙輪驅動”。
(長江日報記者高喜明 蔡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