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5日訊(記者黃麗娟 通訊員武旅信)在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際,武漢文旅志愿者第二課堂“城市考古”系列主題活動在武昌舉行。3月4日,武漢文旅志愿者邀請一群對城市人文地理感興趣的小朋友,通過城市徒步與知識分享融合的方式,向孩子們和來往游客講述岳飛、雷鋒的故事,共同傳承雷鋒精神,探尋城市文化發展的厚重底蘊。
此次文旅“第二課堂”活動從黃鶴樓東門開始,沿途經過岳飛廣場,游覽完黃鶴樓公園后下蛇山直達武漢長江大橋和漢陽門。考慮到孩子們年齡較小,武漢文旅志愿者規劃的路線設置在兩公里以內距離范圍。志愿者們發揮專業優勢,分別在各個地標為孩子們講解岳飛、雷鋒這兩位名人同武漢的深厚情緣,以歷史名人的理想追求、英雄情懷引導孩子們感悟城市精神。
周末適逢晴好天氣,黃鶴樓公園的游客絡繹不絕。在岳飛廣場,大批市民游客在岳飛銅像前拍照。這尊岳武穆銅像由青銅鑄造,全身通高8米,展示了岳飛扶鞍勒馬的英武神態。旁邊還有一塊長達25.6米的青石浮雕,再現了當年岳家軍馳騁沙場的歷史場景,浮雕上鐫刻著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手跡,孩子們仔細觀摩后紛紛發出驚嘆。
“南宋抗金時期,岳飛一心想要收復失地,帶領岳家軍駐守在武昌,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岳飛度過了七年的抗金生涯。”武漢文旅志愿者賈蕾一邊介紹浮雕上的圖案,一邊講解其歷史來由,“岳飛率領的岳家軍軍紀嚴明,勇武善戰,其中很多戰士都是我們湖北人”。聽到這里,孩子們對岳家軍的敬佩之情更深了,一起大聲朗誦詩詞《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隨后,武漢文旅志愿者帶著孩子們走到武漢長江大橋下欣賞遼闊江景,并告訴大家,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長江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結束了南北交通被長江阻隔的歷史。1958年,雷鋒經停武漢,曾經和工友一起來到長江大橋,并在橋頭留下了珍貴的合影。相片中,年輕的雷鋒面帶微笑、意氣風發。這張照片成為幾代武漢人共同的記憶。孩子們與志愿者一起站在雷鋒當年照相的地方拍攝合照。他們紛紛表示,會一直用雷鋒精神激勵自己。“雷鋒是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樂于助人的人,同樣,作為文旅志愿者,我們在追隨雷鋒的腳步,把自己所學所感和大家分享,讓大家對我們家鄉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武漢文旅志愿者袁智說。
作為新時代雷鋒精神的接班人,武漢文旅志愿者將學雷鋒志愿者服務貫穿全年,堅守在旅游景區一線,通過推出文旅“第二課堂”“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等志愿服務項目,宣傳文明旅游,展現新時代文旅從業者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