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企業家抱團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集聚才有活力!”武漢市兩會期間,“集群”“抱團”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詞。
“以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代表的這批光谷企業家身上,有抱團發展的一股強大力量,同時這也是增強產業發展后勁的關鍵動力。”在市人大代表、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道眼里,“集群精神”正是企業家核心精神之一。
在中國光電子信息產業版圖上,中國光谷“獨樹一幟”。匯聚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長飛光纖等一大批引領性強、創新水平高的龍頭企業,以及武漢華星、天馬等眾多行業領軍企業。
不僅如此,近10年,光谷以每年誕生一個千億級產業的速度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挺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等四大產業入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一群多鏈,聚鏈成群。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故事被書寫在光谷大地上。1999年,從研究所辭職下海的黃立,在光谷創立了高德紅外,并孕育出“小巨人”高芯科技,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擁有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獨門絕技”。
在光谷,“鏈主”企業的區域根植效應不斷擴散,以點帶面促進中小企業凝聚發展,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創新生態。
產業科學家閆大鵬剛回國創業時,國內還無法自研光纖激光器。經過多年深耕,2013年,他參與創辦的銳科激光研發出我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
此時的閆大鵬看到了“生根”的緊迫性,同年,擔負配套使命的睿芯成立,通過多年鉆研找到了纖芯里的元素“配方”,實現了銳科激光器核心部件國產化,成為銳科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
銳科激光和武漢睿芯兩家企業共生共榮的故事是光谷企業家抱團發展的縮影。“小巨人”企業在多個關鍵領域為龍頭骨干企業配套,使后者完善自產元器件和材料的產業布局,這樣的事例,在光谷企業家們的奮斗足跡中屢見不鮮。
號角已吹響,新藍圖已繪就。2023年,中國光谷將集聚企業家力量,全力推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優勢產業集群做大做強。
光谷產業集群企業家群像故事集錦
夜幕下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每當夜幕降臨,繁忙的高新大道車水馬龍,兩旁樓宇依舊燈火通明,這是光谷企業家帶領無數奮斗者追夢時散發出的光芒,星星點點,匯聚成璀璨群帶。
在光谷特色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涌現出馬新強、莊丹、黃立、李志剛、孫小蓉、陳煥春等一批優秀的企業家,他們揮灑青春和汗水,在這片熱土上蹚出一條條“加速轉型、奮力趕超”的科技創新路。
在此,將企業家的故事寫成合集,讓企業家精神在世界光谷的建設中熠熠生輝,得到傳承,照耀更多“后來者”砥礪前行。
他們 為中國激光贏得全球行業話語權
1月12日,在銳科激光實驗室里,“追光而行”黨員突擊隊員們一起進行樣機的研制和測試。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從一簇光束到一條光鏈再到一個世界級光集群,30多年來,老中青企業家接力創業、踔厲奮發,形成以激光器、工業激光設備和醫療激光設備等為主的能量激光產業集群,是全球激光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最完善的地區之一。
1985年,30歲的孫文和4位伙伴集體下海,用10萬元貸款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民營激光公司;2008年,擁有華科物理電子學博士學位的李志剛創辦帝爾激光,現已成為國內光伏電池設備領域的龍頭企業;2010年,“80后”海歸陳抗抗創辦安揚激光,從事皮秒光纖激光超快光源產品研發與生產。
“激光要走出實驗室,到市場中體現價值。”華工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馬新強表示,湖北激光50年發展,是中國激光行業堅持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的縮影。
他們 引領光谷光通信產業“獨樹一幟”
長飛光纖光纜數字化車間。 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光谷是中國光通信的發源地,曾拉出我國第一根光纖,打造我國第一個商用光通信系統,研制出我國第一只半導體激光器,研發第一套波分復用系統。
在光谷,魯國慶掌舵的中國信科、莊丹領航的長飛光纖、熊文任董事長的華工正源、黃秋元創立的普賽斯……光通信龍頭企業、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大中小企業融通抱團發展,托舉光谷建成國內最大的光纖光纜產業基地,銷量全球第一、光器件研發生產全國第一、通信系統設備領域研發位居全球第一方陣。
長飛光纖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表示,對企業來說,要突破核心技術,實現從跟跑到領跑,走過的是一條并不平坦的路。
他們 托起新型顯示產業新增長極
在東湖高新區TCL武漢華星無塵車間第六代LTPS(低溫多晶硅)液晶顯示面板智能生產線,制作完成的液晶顯示面板出廠前最后一道工序進行點燈復判,看是否還有瑕疵。長江日報記者 周超 攝
自2008年武漢首家新型顯示產業——武漢天馬落戶光谷開始,光谷已集聚武漢華星、武漢天馬、精測電子、聯想等50余家優質企業,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生產基地。
王磊博士回漢創辦尚賽光電,自主研發生產的高純發光材料打破國際企業壟斷;押上全部身家歸零創業,51歲的老將趙勇瞄準IC載板,扎根光谷創辦新創元……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光谷企業家跑步進場,緊抓“卡脖子”技術攻關,全面增強新型顯示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敢為人后,做難而正確的事。”武漢華星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鋒表示,從零起步,14年接力長跑,由仰望者、跟隨者到創新者、超越者,光谷新型顯示產業不僅規模上國內領先,局部領域更是進入科技“無人區”,領跑全球。
他們 將國產光學傳感器從光谷推向世界
武漢高德微機電與傳感工業技術研究院(一期)項目效果圖。
在光谷這片“追光逐芯”的熱土上,一批懷揣著科技報國信念的科學家型企業家,持續開展高精度傳感器、新型傳感器和高集成傳感器的研發和產業化,一批國產光學傳感器從這里出發,正大步走向海外市場。
2015年,聚芯微電子公司創始人劉德珩,放棄了海外百萬年薪的工作回國造“芯”;四方光電總經理劉志強,放棄了華中科大的穩定教師崗位工作“下海”創業,帶領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創新;2000年,飛恩微電子創始人劉勝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回漢創業,帶領團隊全力攻堅電子封裝行業核心技術。
“創新創業始于熱愛,一定要保持追夢的熱情。”高德紅外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立表示,在光谷,大家都懷揣著創業夢想,都有一份創業精神,都在思考自己能夠為國家、為這座城市、為自己的人生做些什么。
他們 助推光谷生物醫藥產業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光谷生物城。
光谷生物城是中國光谷以“千億產業”思路布局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已集聚3000余家研發型企業,400多個1類新藥管線在研、40多個進入臨床。在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最新排名中,光谷生物城位列全國第四,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2001年,陳煥春帶著研究成果創業,成立武漢科前動物生物制品公司,建立以專家教授、博士、碩士為主的高水平研發技術隊伍;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技術攻關,2008年,海歸博士張發明毅然選擇了創辦中美華世通“做新藥”;康生環球創始人黃士昂,從華科出發懷揣夢想回光谷創業,帶領企業實現一系列創新突破;人福醫藥董事長李杰,幾次臨危受命,帶領企業走出困境。
“中國光谷是繼北京中關村之后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30余載,一直緊密圍繞科技創新進行產業布局。”人福醫藥董事長李杰表示,聚集了創新產業和創新人才,讓光谷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更足。
他們 推動醫療器械產業邁向世界級
蘭丁股份技術人員用高通量數字玻片圖像掃描儀進行機器掃描。
聚焦萬億大健康發展,在光谷,一批企業家帶領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創新,醫療器械產業正邁向世界級。
2000年,在美國的孫小蓉回國,選擇在光谷創業,成立武漢蘭丁智能醫學股份有限公司,推廣腫瘤自動檢測技術;2011年,在同濟當過醫生、國外留學的陳莉莉毅然回國,全身心投入到明德生物的產品研發當中;武漢凱德維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馬丁院士牽頭帶領團隊,歷經15年,研發出用于女性宮頸癌檢測的“HPV整合檢測試劑盒”;中國磁共振成像研究第一人薛敏帶領武漢聯影智融醫療聚焦手術機器人國產化替代。
“蘭丁作為企業,在光谷,就像人體細胞一樣,是光谷的一分子。”蘭丁股份董事長孫小蓉,20年創新發展,經過產業、商業的積累,站起來、強起來,伴隨光谷快速發展,蘭丁也會加快步伐助力醫療器械產業集群邁入世界級。
他們 抱團開拓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市場
光庭智能網聯汽車軟件產業園。
近幾年,中國光谷在汽車“軟實力”“硅含量”方面累積了較強競爭優勢,培育和引進200多家新能源、自動駕駛領域企業,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涌現了朱敦堯、郝義國、程建偉、楊志勇、李林峰等一批科學企業家。
由中國信科集團與東風汽車公司聯合發起在光谷設立武漢二進制半導體公司,總經理楊志勇立志帶領團隊為湖北及我國智能汽車“大腦”補上短板;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博士程建偉創辦極目智能,堅持走自主研發之路;2022年11月23日,光庭信息董事長、武漢大學衛星導航中心教授、工信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政策特聘專家朱敦堯飛赴日本“搶訂單”。
“從一個領域邁向另一個領域,跨度大,需要有不怕失敗、敢于冒險的探索精神。”朱敦堯說,“光庭信息的‘DNA’中就包含不斷挑戰全新技術,無中生有是我們的生存法則之一。”
他們 帶動光谷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躍升
盛隆電氣集團智慧工廠。
2015年,光谷高端裝備制造業首跨千億產業,繼而又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核心區域。多年發展壯大中,集結了華中數控、武漢重工、中冶南方、施耐德、長江電氣、國網電力、盛隆電氣等眾多龍頭企業。
在盛隆電氣,員工自己做老板,500名“合伙人”43年初心不渝,蹚出一條守正創新路;2004年,項明武帶領老牌設計院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打破體制桎梏,改組為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開始搏擊市場經濟浪潮;17年前,于光谷起步,無資金、無設備、無市場,王新城等9位創始人從零開始,帶領長江電氣成長為行業知名企業。
盛隆電氣黨委書記、董事長謝元德表示,辦企業和種莊稼一樣必須實打實,扎扎實實把“走正道、辦良企、育人才、出精品”的盛隆信條,變成守正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向共同富裕、建設百年名企的強大動力。
他們 讓中國北斗加速走向國際市場
夢芯科技展示的啟夢MXT2708A -- GNSS基帶射頻一體化芯片,全球首顆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在光谷,聚集了劉經南院士領銜的北斗行業國際化專家團隊,出臺了10余項北斗系統國際標準,研發出國內首款40納米北斗智能芯片,讓中國北斗加速走向國際市場;以依迅北斗、夢芯科技、立得空間、湖北地信、武漢導航院為代表的“北斗天團”,接力追“星”,讓北斗“星耀全球”。
1999年,郭晟與李德仁院士創立立得空間,成為最早入駐武大科技園及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地理信息產業化基地的企業;2009年,韓紹偉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參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攻克制約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的技術難題。
“創業本身就是人修行的過程,我本人原來不懂研發,不懂得高科技,更不懂得去發明創造,但是正好進入了這樣一個需要跑馬拉松的行業,那我們的選擇只能是認真地把它做下去。”對于創業,立得空間董事長郭晟始終保持初心。
他們 讓“互聯網之花”開遍光谷大地
盛天網絡舉辦“云游戲”年會場景。
近年來,極狐(Gitlab)、尚德機構、斗魚、今日頭條等一批數字經濟企業在光谷設立華中總部或“第二總部”,帶動光谷互聯網產業從“散兵游勇”發展為湖北“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的一極。
從蝸居電腦大市場的走廊起步到駐扎光谷,賴春臨一手打造“湖北互聯網第一股”盛天網絡;2007年,王世勇3萬元起家,創立兩點十分動漫,產能連續幾年呈倍數增長,至今創作近200部作品;在數據庫領域奮戰十多年后,1992年,馮裕才建立達夢數據庫,2000年,創建了國內第一個數據庫公司——達夢數據,如今已是業內領軍企業。
“在互聯網浪潮里,海闊憑魚躍,創業就是最美的姿態。”盛天網絡董事長兼CEO賴春臨表示,從軟件時代、平臺時代到場景時代,以“鼎新”帶動“變革”,賦能數字娛樂新場景,持續探索新業態,始終堅持“領先半步”。
(長江日報記者李昕宇 柳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