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勝陽港商圈的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力爭通過“改造一個街區、激活一個商圈、提升一個業態”,帶動全區消費擴容提質和傳統業態升級,讓老城區煥發新的活力。
作為老中心城區的黃石港,城鎮化率達到100%。但由于基礎設施老舊,功能設施、環境面貌、管理模式與群眾美好生活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需要不相適應。為此,近年來,黃石港區立足城市發展新形勢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以內外兼修為根本要求,以共同締造為主要路徑,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特別是2022年,區委區政府將工作重心由“大拆大建”逐步轉向存量提質改造。
黃石港區堅持全領域更新、全功能更新、全周期更新,結合市、區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城市更新中長期規劃,將全區劃分11個更新片區,科學確定城市更新的“底圖單元”。通過城市體檢評估,統籌產業發展、設施完善、功能拓展、環境提升、業態升級、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等現實需求,確定布局、功能、產業、生態、人文、民意6個更新維度,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更新各個環節,從“七分建設三分管理”轉向“三分建設七分管理”。
在內外兼修中,突出更新品質。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的原則,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城市體檢為基本手段,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功能短板。近年來,全區累計改造污水管網58公里,拆除違章建筑6萬平方米,打通城市斷頭路8條,實施長江岸線復綠工程近600畝,改造老舊小區40個,修繕房屋外立面30萬平方米,新增停車位5000個,新增城市公園等群眾活動場所3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6所,啟動6個社區居家養老項目,推動老舊小區改造與社會治理智慧化有機融合,增設單元門禁、人臉識別抓拍、安防監控以及電子圍欄等智能設備800套,開發建設智慧停車、智慧安防等線上管理服務平臺,逐步消除管網不暢、交通擁堵、設施老舊、環境污染、上學難、養老難等“城市病”。
與此同時,堅持機制創新,強化更新保障。從優化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拉動經濟復蘇、激發城市活力,在項目專業監理的基礎上,建立專家審查、人大監督、群眾參與“三位一體”監管模式。邀請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專項民主監督,始終讓群眾“沉浸式”參與更新全過程。探索建立了改造資金政府、居民和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創新融資方式,擴大融資規模。通過科學包裝項目積極對上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4.9億元,發行專項債4.21億元;鼓勵居民使用房屋維修基金、住房公積金等用于自主改造修繕,引導產權單位、管線專營單位合理分攤改造成本,撬動社會資本0.7億元,有力破解資金難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
城市更新工程,使城區實現了內外兼修,提升了城區的檔次和品位,激發了老城活力。廣大市民群眾說:“城市更新就是好,我們的幸福生活節節高!”(記者?吳高斌?見習記者?潘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