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假期,江漢路步行街區總客流量達98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4%;江漢經濟開發區,開園僅3個月的國泰漢口科創中心內,來自全國的16家科技創新企業正抓緊時間研發新品,備戰兔年。
一面,傳統商貿業、金融業的穩步增長;一面,加速“數字化轉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當前,江漢區突出“厚植優勢,補齊短板,精明增長,品質發展”,努力建設富裕活力美麗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卓越城區。
5日,市人大代表、江漢區委書記李湛做客長江日報直播間時表示,江漢區在每一個階段都遵循了“高質量發展”,如今,江漢讓“高質量”與時俱進: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抓手,提升城區功能、品質,增進民生福祉,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位于江漢區的西北湖金融街。長江日報記者 詹松 攝
產城人協調發展
“雙高”城區“瘦身健體”
江漢區作為武漢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比北京市二環內高20%,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美元。
人口、經濟密度的“雙高”是江漢區的優勢,但隨著城市發展理念的提升,也給城區高質量發展帶來了發展空間不足、增長動能衰減、經濟效能低下、治理難度增大、生活品質降低等一系列“城市病”和短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做優主城區,有序紓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
李湛表示,這恰恰是江漢區近年來一直在堅定不移推進的工作。近年來,江漢區圍繞“產城人協調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一直在堅定不移地推動城區轉型升級,“這給江漢帶來了一系列變化,不只體現在經濟密度增加,城區功能品質也在持續提升。”
在產業發展上,江漢區按照現代產業體系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要求,在既有的金融、商貿流通、能源和信息通訊四大板塊的基礎上,繼續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數字經濟。
與此同時,江漢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由區屬平臺公司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在一些地段好的老舊小區里收購房源,并將其重新裝修作為人才公寓。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過去老齡化嚴重的江漢區,如今年輕人口的比例上升到全市前三。李湛說:“過去幾年里,江漢區共吸引了超20萬畢業大學生落戶,城區人口結構得以優化調整,同時也為許多老舊小區帶來了更多青春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武漢市要“增強現代服務業競爭力,大力培育總部經濟、樞紐經濟、流量經濟、樓宇經濟”。
“報告提到的這些經濟形態,也是江漢區大力發展的方向。”李湛介紹,樓宇經濟是江漢區的優勢,上世紀80年代全市第一批稅收過億元的“億元街”最早就從江漢走出,而在今年,江漢區的億元樓有望達到31座。
“從‘億元街’到‘億元樓’,空間形態變化的背后,也體現的是城區轉型升級。接下來,我們會把樓宇經濟作為核心工作,大力提升產業能力、功能品質,把核心優勢發揮到新高度。”李湛表示。
全區演繹“應用場景”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比重達15%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武漢市將“提高數字經濟驅動力”,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1%。
而在今年的江漢區《政府工作報告》中,這項目標為19%。設定這個看似“高難度”的目標,江漢有底氣、有基礎。
去年,江漢區再次提速數字經濟布局:與長江產投達成“雙百億”戰略合作,設立30億元數字經濟產業基金,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核心產業發展;引進 聯通(湖北)產業互聯網公司、萬御安防等總部企業;國家區塊鏈發展先導區核心承載區啟動建設; 中貝通信信息產業化基地、微立方近零碳創新產業園、武漢區塊鏈融合創新產業園等一批新項目即將建成投用……
李湛表示,信息通訊產業是江漢區支柱產業之一。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鐵塔均有省屬、市屬以及集團下屬總部扎根江漢,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本身在江漢區占有一定比例,這為江漢區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奠定了基礎。
此外,江漢區在消費、民生、金融等方面擁有大量的應用場景和海量的數據資源,有利于從需求端發力,推進數字經濟科技創新成果應用轉化落地,這也是江漢區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
近兩年來,江漢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比重已達到15%,該區還在積極構建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的“雙輪驅動”體系,形成聯動發展效果。
“地有界、心無限。我們要在無限的數字經濟空間中,充分利用江漢有限的土地空間資源。”李湛語氣鏗鏘地說。
“數字化轉型”服務民生
兩項案例入選“國家典型”
近日,中國通信企業協會發布“ICT中國(2022)典型案例”,其中,江漢區“全域智能運營”城市治理模式榮獲“最佳創新先鋒案例”,“智慧江漢”綜合指揮中心項目初步設計入選“優秀創新應用案例”,為國內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優質樣本。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著力保障改善民生,統籌發展社會事業。
近年來,江漢區聚焦“城區數字化轉型”,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和實踐。
李湛介紹,得益于豐富的應用場景,江漢區已經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方面落地了一系列成果。
例如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人工智能可自動進行肺結節篩查,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云膠片服務的推出,讓市民只需點開手機、掃二維碼,便可隨時隨地調閱全部檢查記錄及影像電子膠片,快捷又方便。
而在江漢區改造完成的老舊小區中,也有許多居民開始享受“城區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紅利。
江漢區在“物業城市改革”工作中借助科技賦能,采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把街區、社區、小區進行聯動管理,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力成本,達到了“微利可持續”的效果,為老舊小區改造后的長效化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李湛表示,“城區數字化轉型”是全面的轉型,江漢區把經濟、民生、社會治理三大領域看作是一個系統和整體。最后要落腳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上,一定要在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上,讓群眾感受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長江日報記者喬馳 楊菁 通訊員朱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