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劉萌(左)做客長江訪談。 記者何曉剛 攝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月4日訊(記者蔡欣星)“武漢在科技創新上有獨特優勢,如何讓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校友經濟是一個很好的IP和抓手。”1月4日,市政協委員、長江國際控股集團董事長劉萌做客長江日報“兩會直播間”,提出武漢應大力發展全球校友經濟,同時引進高校研究院平臺并設立校友科技基金。
作為武漢市校友經濟促進會會長、湖北省北京大學校友會會長的劉萌認為,把武漢的教育、科技、人才優勢轉化成武漢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為新時代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市政協委員劉萌。 記者何曉剛 攝
“我們要立足全國乃至全球的高校,要教育、要科技、要人才。”劉萌認為,校友經濟不應僅僅是武漢版的,而要打造成全球版的,是“3.0版本”的,成為武漢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為大力發展全球校友經濟,劉萌提出可以圍繞武漢現有和未來產業體系,針對在漢高校不能覆蓋、不能領先的領域,面向全國一流乃至世界一流高校,發出招賢令,到武漢進行成果轉化,設立“武漢新時代校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重視校友的民間渠道作用,發展和審批校友會,定向制定政策,設定專門攻堅目標。
“目前北京大學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經落戶光谷,希望更多全國、全球一流高校來武漢,因為武漢具有的人才優勢,教育基礎、科技發展的氛圍都與高校需求吻合。”劉萌說,可以從全球高校引進、設立大學科技成果產業轉化平臺,播種產業科技種子,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產業創新研究院經驗,改革研究院評價機制,以創造多少被市場接受具有價值的技術為標準,讓骨干龍頭企業提需求,讓市場來評價研究院,讓武漢形成全球高校研究院經濟聚集地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此外,劉萌認為還可設立校友科技基金。設立混合經濟的校友科技產業基金,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打好校友經濟牌,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特別是校友經濟資本投資,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股權投資體系,搭建以杰出校友為紐帶的投資、孵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