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哪知道人大代表馬上就回復我了!”不久前,回憶起家門口掃碼加上市人大代表微信,解決了小區外墻滲水的煩心事,漢陽區新城春天里小區居民何國華仍感慨萬分。
在該小區門口,掛著“民情民意聯系點”公示牌,居民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就能添加市人大代表的微信,百姓“碼”上反映,代表線上聯系推動,把居民身邊的“小事”辦成、辦好。“有事您掃碼,代表‘碼’上辦”在群眾心中落地生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2022年,市人大常委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依法履行職責,扎實開展工作,打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武漢品牌,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將開門立法貫穿立法全過程
讓每一件法規都適應改革發展所需、人民群眾所盼
“推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2022年11月23日,武漢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武漢市養老服務條例》,對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等作出明確規定。
“社區養老服務很重要,但相關配套和場地如何來保障?”在《武漢市養老服務條例》立法過程中,不少市民提出這樣的疑問。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經過高效溝通協調、科學研究論證、細致度量把握,“新建住宅項目應當按照每百戶不少于三十平方米,且單處用房建筑面積不少于三百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最終被寫入條例之中。
這無疑是一個更精細又飽含溫度的條款,“每百戶不少于三十平方米”等數字的背后,是一份真摯而深厚的為民情懷。
說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形式創新,繞不開《武漢城市圈公共交通一體化促進條例》這件具有“小切口、小快靈”立法。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協同兄弟城市充分考慮各自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瞄準市域之間交通銜接的痛點、難點,做好立法上的“加減法”,從小切口發力,因地制宜解決實際問題,區域協同立法實現破題開篇。“和而不同”,立出了地方特色。
此外,市人大常委會還制定和修訂《武漢市企業和企業經營者權益保護條例》《武漢市獻血條例》《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對武漢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等8件法規開展立法調研。
這些條例在制定和修訂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代表聯絡站等載體的民意直通車作用,召開立法調研座談會、論證會20多次,邀請立法顧問及相關領域專家62人次,通過實地調研、論證咨詢等,最大程度匯集各方面“最真實的聲音”。開門立法,讓每一件法規都適應改革發展所需、人民群眾所盼。
一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由10個拓展至19個,實現各區全覆蓋,“立法機關多跑路、人民群眾少跑腿”成為常態。
打好人大監督“組合拳”
助力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法律法規有效實施
“如何加強工業污染源全過程監管?”“怎樣更大力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22年9月20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舉行“水污染防治”專題詢問會。2個多小時的專題詢問,14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3名市人大代表提問直截了當、直奔主題,從制約瓶頸到難點要點,直擊工作要害。
相關部門負責人一一應詢,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責任,客觀查擺不足,分析問題原因,提出解決問題措施。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打出監督“組合拳”,綜合運用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專題詢問、執法檢查、滿意度測評等方式,開展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助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法律法規有效實施。
比如,開展長江保護法執法檢查,執法檢查組深入走訪企業、港口、工地等現場,開展專題調研30余場,聽取有關部門、企業、人大代表的意見建議,全面梳理問題,督促改進工作,努力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
“鄉親們跟著你們發展特色產業,收入怎么樣?”在鄉村振興促進法執法檢查中,市人大常委會緊扣法律條文,堅持問題導向,每到一地詳細查看,實地了解法律實施情況。
督辦大會議案,是市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比如,圍繞督辦《關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助力武漢高質量發展案》,年初,聽取審議市政府關于議案辦理工作方案的報告;年中,組織專項視察,督促推進議案辦理進度、提高辦理質量;年末,聽取審議市政府關于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并進行滿意度測評。在人大的監督和政府的努力下,凝聚代表智慧和力量的大會議案落地見效。
“三進”活動激發代表履職新動能
一批市場主體和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
“每次上下學,校門口堵得水泄不通。現在多了100多個停車位,對家長們來說真是個好消息!”武漢碧桂園學校校外停車場項目座談視頻會上,一位學生家長點贊人大代表“辦了一件貼心事”。
代表“三進”活動中,漢南地區的人大代表了解到群眾反映的學校交通擁堵問題,連日開展調研,形成代表建議。漢南區人大常委會第一時間協調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研究辦理。僅用35天,校門口增設百余停車位,徹底紓解停車難。
2022年是市人大常委會持續開展人大代表“三進”活動的第三年。一年來,全市297個代表小組、116個專業小組開展活動4900多次,提出工作建議3600多條,形成代表建議770件。隨著“三進”活動走深走實,一批市場主體和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
在市人大常委會統籌指導下,各區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互聯網+”新模式,拓展代表履職平臺。
“人民議事廳”“代表直通車”“樓宇代表聯系點”“家門口的‘代表碼’”等多個特色品牌發揮“典型引路”作用,不斷向群眾身邊、企業園區、網絡空間拓展延伸。充滿煙火氣的基層民主形式,拓展了民主民意表達平臺和載體,極大地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
人大代表,履職為民。一年來,500多名市人大代表緊扣全市工作大局,聚焦民生關切,提出涉及經濟發展、城市更新、民生保障、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建議413件。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這些代表建議全部按期辦理并答復代表。
全面推進東湖科學城建設,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功舉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建成各類公園102個、綠道100公里;啟動建設218個美麗鄉村;新增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站)90個……這一年,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推動解決了一批事關發展和民生的突出問題,奏響了代表依法為民履職的時代強音。
(長江日報記者高萌 通訊員費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