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2日訊“您慢點,這是今天的早餐肉絲面條,明天早餐您想吃什么也告訴我,明早我再做好送過來。”11月30日早上7點,東湖高新區關東街關山社區志愿者陳國姣準時來到社區89歲獨居老人畢奶奶家,用保溫桶為老人送來熱乎乎的早餐,自11月25日以來,陳國姣已連續5天在家里做好早餐,為老人送餐上門。
社區志愿者發起“紅色認領”行動
老年居民生活無憂
志愿者陳國姣給社區獨居老人送早餐。
關東街關山社區是一個由“城中村”改制而成的還建社區,轄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共有6個還建小區,總計12296戶,居住人口近3萬人。轄區青年城一期是商住一體較為突出的樓盤,小區總戶數7733戶,商鋪280間,小區內地下一層還設大型農貿市場,共有攤位700個,日均人流量1.5萬人次。
其中空巢或獨居的老人有300多人,社區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如何用心用情做好居民生活保障,尤其是照顧好這些老人等特殊群體,解決好他們的實際困難?
“幸虧我們有一支十分得力的居民志愿者團隊。”關山社區書記錢丹介紹,在居民志愿者的參與下,關山社區探索發起關愛社區老人“紅色認領”行動,由社區70位居民志愿者認領(結對)社區300多位空巢或獨居老人,為這些老人撐起一把遮風擋雨的大傘。
今年64歲的黨員居民陳國姣是關山社區志愿者團隊骨干、志愿服務隊長之一,在“紅色認領”行動中與社區10位空巢或獨居老人結對,以前每周至少給每位老人打一次問候電話,詢問老人生活有什么需求,有沒有困難。近半個月來,她和社區其他志愿者一樣每天給自己結對的每位老人至少打一次電話,詢問他們的生活需求。
“只要老人們有需求,我們隨叫隨到。” 陳國姣說,青年城一期居民89歲的畢奶奶,老人兒子腿部殘疾,居住在其他小區,近期無法給老人送餐。陳國姣得知后第一時間承擔起給老人做早餐并送餐上門的任務。從11月25日至11月30日,她每天早上6點40分左右做好早餐,然后7點準時送到畢奶奶家門口。畢奶奶家人給老人做好的中餐和晚餐,也是交給陳國嬌送到老人手中。
“丫頭,你來了,又麻煩你了喲!”11月29日早上7點,畢奶奶聽到門鈴響了,打開門迎接陳國姣。
“畢奶奶,您慢點,小心別摔著。看看今天的早餐合您胃口嗎?” 陳國姣在門口,一邊遞上保溫桶,一邊提醒老人注意安全。
“每天送早餐時,我都會問畢奶奶第二天早餐想吃什么。” 陳國姣說,她每天早上盡量變著花樣做早餐,“老人牙齒幾乎掉光了,只能吃些比較柔軟的食物,我就每天換著給她做雞蛋面、肉絲面、餛飩或者煮稀飯加饅頭,早上一做好我就立即裝進保溫桶送過去,讓老人吃上熱乎乎的早餐。”
“國姣丫頭對我好得不得了,就像是我的女兒一樣好!”12月2日,畢奶奶在電話中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些天每天麻煩陳國姣,讓她有些“過意不去”。
成立社區志愿者協會
300位志愿者成“共同締造”主力軍
“‘志愿紅’是我們社區一道最靚麗的風景,是社區共同締造美好家園的主力軍。”錢丹介紹,關山社區是武漢較早成立志愿者協會的社區,關山社區志愿者協會由社區黨委班子成員擔任會長、副會長,按照轄區樓盤分布情況,下設8名志愿隊長,帶領8個志愿小隊共約300位志愿者,穿著統一的“紅馬甲”,直接面對面服務小區居民,并將志愿服務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推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常態化管理,在轄區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
“社區管理工作十分繁雜,我們社區內還有一個近萬平方米的菜場,社區工作人員人手有限,有時看到他們通宵達旦地忙碌,十分辛苦,我們看在眼里,也想著共同分擔一些事情。”關山社區志愿者團隊隊長黃小姣說,“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關山社區志愿者協會成員個個都是熱心快腸的居民,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風雨無阻服務居民。
關山社區黨支部書記錢丹深有感觸地說,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巨大的力量,把社區治理變成群眾共同參與的生動實踐,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共同締造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長江日報記者陳衛東 通訊員徐國民 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