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晴 氣溫20~33℃
新聞報料電話:0715—8128787
新鮮事、稀奇事、開心事、麻煩事,歡迎撥打熱線電話,我們愿意和您分享,幫您跑腿...
嘉魚縣官橋八組投資26億元,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9月16日,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落成典禮在官橋八組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6000余名大一新生,成為首批入駐的大學生。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占地面積2664畝,集高校校區、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等于一體,能夠容納3萬人學習和生活。
官橋八組為什么要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用官橋八組組長周志專的話說,就是要千方百計培養更多的鄉土人才,促進鄉村振興,讓鄉親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官橋八組是官橋鎮官橋村八組的簡稱。該組僅有67戶、247人,于1993年初創辦田野集團,目前全組集體資產60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8.5萬元。由此,官橋八組享有“神州第一組”的美譽。
“官橋八組能夠富起來,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離不開黨的富民利好政策和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田野集團創始人周寶生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讓田野發展成果惠及周邊父老鄉親,實現共同富裕,報答黨的恩情。”
說到做到,不放空炮。近些年,官橋八組先后籌資40多億元,幫助周邊鄉親實施整村搬遷、興建油茶基地、建設高標準農田……走共同富裕之路。
盡管官橋八組為周邊群眾辦了很多實事好事,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鄉土人才短缺,鄉親們難以長富久富。
如何破解人才瓶頸,助力鄉村振興? 經過反復討論,官橋八組黨委決定,爭取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在家門口辦一所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
圖書館
事實上,官橋八組2003年就在武漢創辦了武漢大學東湖分校,后來更名為武漢東湖學院,這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實踐中,官橋八組摸索出了一套豐富的辦學經驗。
說干就干。2019年10月31日,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投資簽約儀式舉行。當年底,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建設全面啟動,今年9月正式開學。
記者看到,整個校區,教學樓、實驗大樓、學生公寓、體育館、圖書館、校醫院、學術交流中心等一應俱全,設施一流。
武漢東湖學院常務副校長唐鐵山介紹,嘉魚教學改革基地開設了健康管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管理等28個專業,著力培養社會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時,開展繼續教育,免費為周邊群眾提供技能培訓。
周志專說,嘉魚教學改革基地與武漢東湖學院共享師資,還面向全國招聘了一批優秀人才。
“我們將全力打造教育平臺,為工業、農旅、康養等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持續推動鄉村振興,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說這話時,周志專的眼神和語氣很堅定。
官橋八組:
為什么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向上滑動閱覽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周志專一席談
【人物名片】
周志專,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正高職高級經濟師。現任嘉魚縣官橋八組黨委書記、組長,田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武漢東湖學院副董事長,是省工商聯副主席、省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先后被授予咸寧市優秀共產黨員、省勞動模范、省“‘123’企業家培育計劃”民營企業首批培養人選、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第十屆全國創業之星、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9月16日,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落成慶典暨2022年新生開學典禮在嘉魚官橋八組舉行。
周志專說,官橋八組這次把大學辦在家門口,把課堂設在廣闊田野上,目的有二:一是更快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更多培育農村鄉土人才;二是助推鄉村振興,助力湖北建設先行區,回報父老鄉親,實現共同富裕。
周志專表示,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將充分發揮學校的平臺效應、聚合效應、外溢效應,傾斜培養、培訓鄉村振興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努力培育文旅、康養、現代農業、現代商貿服務業等新興業態,全力推進產教融合、產學融合、城鄉融合,助力嘉魚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落成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辦學的路很長,把學校辦好的任務很重。”周志專說,我們要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根本遵循,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始終把“辦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根本宗旨,著力培養以思想政治素質、科學人文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為“一體”,以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兩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展望未來,周志專信心滿滿:我們一定會把嘉魚教學改革基地辦成全國一流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嘉魚縣教育事業發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學是個什么樣子?
從武漢湯遜湖畔出發,沿武深高速行駛不足40分鐘,就抵達了嘉魚東,一座楚韻風格的大學城赫然在目——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位于嘉魚縣官橋鎮官橋八組,詩經大道和田野大道交會處,占地面積2664畝,由田野集團分期建設,一期投資26億元,規劃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已全部建成。
校園里,行政中心、教學樓、實驗大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體育館、圖書館、網球館、校醫院、學術交流中心等一應俱全。尤其是實驗大樓東西長315米,建筑面積達5萬余平方米,氣派非凡。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在武漢本部的基礎上,從設計和建設角度進行了全面提檔升級,更加先進、氣派和智慧。”武漢東湖學院常務副校長唐鐵山介紹,學校以與城市“共生”為理念,以“楚韻疊院、流觴智谷”為主題,整體布局行政交流區、教學實訓區、學術創新區等六大區域。
校園內建筑氣勢恢宏,還特別設計小火車,方便師生在校園內活動。
今年秋季,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首次招生,6000多名新生報到。開學季首次亮相,在迎來全國各地大學生的同時,也收獲家長們的好評和稱贊。
段泓宇是2022級工程造價專業新生,家長從河南鶴壁自駕送他來上學,“我們提前一天到嘉魚,在縣城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來學校報到。校園挺大、挺美的,湖邊的圖書館特別氣派!”
劉東,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新生,來自省內孝感。“媽媽開車從家里出發,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嘉魚,把我安頓好,當天返回孝感。”他說,報到那天,媽媽饒有興致地參觀校園,感覺環境很好。
有家長在學校食堂就餐后表示,食堂干凈衛生,飯菜美味可口,價格經濟實惠,“看得出來學校后勤很用心,把孩子交給學校很放心!”
為何把大學建在家門口?
官橋八組為什么要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用官橋八組組長周志專的話說,就是要千方百計培養更多的鄉土人才,促進鄉村振興,讓鄉親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官橋八組是官橋鎮官橋村八組的簡稱。該組僅有67戶、247人,于1993年初創辦田野集團,目前全組集體資產60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8.5萬元。由此,官橋八組享有“神州第一組”的美譽。
“官橋八組能夠富起來,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離不開黨的富民利好政策和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田野集團創始人周寶生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讓田野發展成果惠及周邊父老鄉親,實現共同富裕,報答黨的恩情。”
說到做到,不放空炮。近些年,官橋八組先后籌資40多億元,幫助周邊鄉親實施整村搬遷、興建油茶基地、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走共同富裕之路。
盡管官橋八組為周邊群眾辦了很多實事好事,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鄉土人才短缺,鄉親們難以長富久富。
如何破解人才瓶頸,助力鄉村振興?經過反復討論,官橋八組黨委決定,爭取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在家門口辦一所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
上世紀90年代從武漢引入技術和人才組建田野集團,21世紀之初進軍武漢,建學校、辦教育,如今又將多年積累的優質教育品牌帶回嘉魚……梳理田野集團發展史,不難發現,他們始終把破解人才瓶頸,助力鄉村振興作為己任。
周志專說,舉辦一所立足咸寧、服務湖北、面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產業發展,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服務特色產業發展的高等院校,既是田野集團支持縣域經濟建設、培養人才、回報家鄉的情懷體現,也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有益嘗試。
說干就干。2019年10月31日,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投資簽約儀式在田野集團舉行。當年底,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征地、拆遷等前期各項準備全面啟動,今年9月,正式開學。
究竟怎樣辦好大學?
在2022中國民辦普通本科院校綜合競爭力排行榜100強中,位列全國第七、湖北第一;管理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文法學院新聞學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多年來,武漢東湖學院立足于“地方性、應用型、重特色”辦學定位,積極構建“一個中心、四個面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
回歸嘉魚,如何辦好家門口的大學?
辦好大學,規劃先行。周志專堅持博采眾長,親自帶隊前往國內外著名高校考察學習,充分借鑒比利時魯汶大學融合式辦學理念,并先后聘請多家專業設計團隊,結合嘉魚實際精心設計總體發展規劃,經數十次打磨修改,最終落定。
在辦學重點方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將延續此前成功做法,繼續堅持“一個中心、四個面向”,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面向需求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面向行業推進校企協同育人、面向課堂實施教學改革創新、面向一線培養“一體兩翼”人才。
武漢東湖學院校長李冬生認為,這是學校朝著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迅猛發展的關鍵動力。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還結合社會發展實際,明確了“專業設置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目標對接行業產業人才需求,素質能力對接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
辦好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不可或缺。武漢東湖學院現有專業教師980余人,高級職稱教師占比48.4%,碩士學位以上教師占比86.5%。其中博士生導師20余人、博士學歷教師17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7人。嘉魚教學改革基地不僅將與武漢東湖學院共享師資,而且還面向全國招募優秀人才,不斷壯大學校師資力量。
此外,田野集團還籌資數億元,為校園建設、人才招引等提供了堅強保障。
大學將會帶來什么?
“堅持共同富裕,攜手共建美好家園,讓田野發展成果惠及周邊父老鄉親。”步行在官橋八組思源廣場,只見石碑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
這也是田野集團將大學辦到家門口的初衷。
周寶生有著深深的教育情懷,在家門口辦一所大學,也是他一直以來的一個心愿。“我們要為嘉魚共同富裕培養更多‘農工巧匠’,集聚更多人氣。”周寶生說。
武漢東湖學院與多家頭部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無縫對接。辦學20余年,向社會輸送了7.2萬余名畢業生。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同樣將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副校長李振華說,今年已有6000余名學生入學,經三四年的學習培訓實踐后,都將走向社會,創造價值。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將依托武漢東湖學院鄉村振興學院,結合官橋村八組全省農村黨員干部培訓示范基地,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基層組織引路人、產業發展推動人、鄉風文明傳承人、農業科技推廣人和鄉村振興帶頭人,后期每年可穩定為社會輸送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5000余人。
直接在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區就業的周邊村民也不在少數。唐鐵山介紹,就在前一個星期以前,嘉魚教學改革基地招聘了一批司機和后勤員工,月薪4000元以上。
唐鐵山說,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可解決3000人就業問題,目前已安排周邊500余名村民就業。
“推進產教融合、產學融合,培育引導文旅、康養、現代農業、現代商貿服務業等新興業態,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才是發揮出了學校的最大能效。”周志專說,我們將全力打造引育留人才的平臺,為工業、農旅、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并推動四種產業耦合壯大,為鄉村振興、縣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策劃:黃勝 杜先龍
圖片:張大樂 向東寧 夏正鋒
文字:朱哲 宋文虎
視頻:劉震 章文靜
編輯:王馨 茁
監制:向東寧
出品: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