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司法部“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戰略部署,2017年下半年,武漢市快馬加鞭啟動各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近日,東西湖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正式運行,標志著武漢市區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全覆蓋。武漢市司法局負責人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實體平臺’就是把原來分散的法律服務集中在一起,讓群眾只進‘一個門’就能享受全方位、‘一條龍’式法律服務,真正實現法律服務‘一站通’。”
小門面升級成現代化服務大廳,進了中心像進了銀行大廳
蔡甸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位于鬧市區,臨街落地,最大限度方便群眾。21日,記者實地探訪步測,從蔡甸區人流量最大的菜場到該中心只有500多米,很多買菜的市民要途經中心門口。受益居民張師傅說,“買菜順路咨詢了法律問題”。
“這里原來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小門面,只有法律援助和公證服務兩個窗口,現在已經升級成了一個現代化服務大廳。”自從2年前,第一次來這里求助兒子的離婚問題,享受到法律服務帶來實惠的周師傅,經常來這里問問,不只問自家法律問題,就連出嫁女兒家拆遷怎么拆、外地老表家小伢被打傷怎么賠償等別人家的事,她也來這里問個明白,成了親戚們眼里的“法律明白人”,也成了“公共法律服務越來越好”的見證人。
“進了門感覺像進了銀行大廳一樣!”記者走進蔡甸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一樓大廳,約230平方米的服務大廳劃分為引導區、等候區、窗口區、服務區、辦公區等區域,法律咨詢、人民調解、公證服務、法律援助等服務窗口一字排開,每個窗口上都掛著一個LED屏,上面公示著工作人員信息。
“以前怕客戶等不及,自己跑出去復印公證材料,現在大廳里自助就能完成,非常方便。”對于該中心配備的打印機等便民設備帶來的快捷、高效,經常來這里的鐘先生體會最深。中心建成前,復印資料等瑣事都由工作人員在窗口內完成,業務辦理時間長。如今,“一個公證20多分鐘就搞定!”
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像“連鎖超市”,居民走進服務站可按需選擇
合理的功能布局、清晰的服務標準、科學的服務流程、現代化的硬件配套,蔡甸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是武漢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全市已經建立起了14個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57個街道(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1666個社區(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
武漢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體平臺建設全市一盤棋,由頂層設計,制定出硬件建設標準和軟件配套要求,提供指導性操作規范。”
統一的LOGO、功能布局、服務流程和配套設施,記者在走訪中觀察到,全市的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就像一個個“法律服務連鎖超市”,不但提供豐富多樣的法律服務產品,而且配備專業的法律服務人員。
江漢區為12個街108個社區配備120名公共法律服務專員,在滿春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的一面墻上,張貼著所有律師、調解員等法律工作者的聯系方式,居民走進服務站可按需選擇。
將公共法律服務的“金點子”,變成法治惠民的“金鑰匙”
“公共法律服務的實體平臺建起來后,服務如何更好地落地見效?”各級司法行政機關集思廣益、獻計獻策,都有自己的“金點子”。比如,江岸區的“金點子”是家庭法律顧問。
江岸區西馬街居民韓爹爹不讓轄區另一居民張先生在家門口停車,雙方發生口角,60多歲的韓爹爹被對方推了一把,矛盾糾紛眼看要升級。韓爹爹一個電話打到西馬街公共法律服務站,其家庭法律顧問幾分鐘就趕到了現場。經過6次上門調解,張先生帶著水果上門給韓爹爹賠禮道歉。韓爹爹的氣消了,“以后想停車招呼一聲就行!”
今年1月起,江岸區西馬街公共法律服務站開始推行“家庭法律顧問”制度,共簽訂“家庭法律顧問服務協議書”6100余份,法律咨詢、糾紛調解、法律援助等多項法律服務全免費,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還可上門服務,受到居民歡迎。
據悉,洪山區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服務、青山區的“有獎問答”法律咨詢、黃陂區的產業園(景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等“金點子”,紛紛變成法治惠民的“金鑰匙”,為廣大市民帶來了法治獲得感。
今年,武漢市將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的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為群眾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選擇的公共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