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24日訊 24日,全國首批社區司法協理員在武漢市江漢區正式上崗,56名上崗者中85.7%為本科以上學歷,將最大限度滿足基層法律服務需求,充分體現法治惠民。
江漢區常住人口約70萬,108個社區。據統計,每個社區每天約接待15~20名前來尋求調解、咨詢、援助等法律服務的人,涉及婚姻家庭、財產糾紛、繼承、征地拆遷等方方面面。社區專職法律工作人員欠缺,專業知識不足,社區律師每周到社區坐班一次,難以滿足需求。
2018年11月,武漢市江漢區司法局在司法部支持下,在全國率先公開招聘120名社區司法協理員。經考試,56人入選,平均年齡25歲,其中黨員12名,法律專業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占比85.7%,不乏通過司法考試的法律專業技術人才。
年初,經過專業培訓后,56名入選者分別進入社區跟師學徒,效果顯著。
2019年1月,張某在江漢區某品牌家具店購買了全屋定制家具,并已付清全款,但在安裝完大部分家具后發現并非是自己所要的品牌,與商家交涉未果,遂來到社區申請人民調解。
社區民調主任以及新任司法協理員謝添根據雙方提供的證據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最終,家具店老板當場給付張某補償款8000元,并承諾限期完成未安裝部分。
但是,在針對張某的糾紛制作人民調解受理登記表時,由于專業知識不足,工作人員將糾紛類型寫在了“其他”選項中。此時,謝添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因為他發現在武漢市人民調解電子錄入平臺中可勾選的糾紛類型很多。其中,張某所涉及的在法律上來說屬于合同糾紛中的承攬合同糾紛。
“細化分類,讓大數據庫精準化,就可以匯總分析出社區常見糾紛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普法宣傳 ,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和降低社區民事糾紛發生率。”謝添說道。
武漢市結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有關內容和實際情況,對矛盾糾紛細化為20大類180多小類。
目前,江漢區通過采取“老少配”的形式,讓擁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司法所長和具有專業法律素養的司法協理員,形成合力,以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量。(記者譚在龍 通訊員王珂 王帆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