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楊麗萍舞劇御用男主角、青年舞蹈家朱鳳偉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蹈儀式劇場《天地樹》在成都麓鎮ARCH SPACE藝術空間連演兩場,深受劇迷好評。
作品以“樹”為意象,融合東方“天地人”哲學觀并創新性地融合了當代聲光藝術效果,塑造出一場極具儀式感與生命張力的舞臺盛宴。演出結束后,朱鳳偉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透露排練該劇的幕后故事。

朱鳳偉
緣起:與三星堆有關
《天地樹》的創作緣起,與三星堆有關。在2022年央視春晚創意舞蹈節目《金面》中,朱鳳偉曾以青銅立人形象亮相。該節目由舞蹈家楊麗萍擔任藝術指導,當時,楊麗萍把三星堆青銅大立人的模型帶給朱鳳偉“找感覺”時曾驚嘆:“你和這個青銅立人也太像了吧。”
此后,朱鳳偉就想創作一部三星堆題材的舞劇作品,他曾多次前往三星堆博物館,真正觸動他的是文物背后的“修復精神”。他說:“我看到那些出土時全是碎片的文物,被修復師花三年、五年時間一片片拼湊完整。那是幾千年前古人與現代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如果沒有這些修復師,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堆碎片。”
這種“修復”與“連接”的意象,成為《天地樹》的精神內核。朱鳳偉不希望作品只是再現文物,而是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古今、天地、人與人。

站在青銅神樹前,朱鳳偉似乎能感受到它的呼吸。毫無疑問,三星堆博物館中青銅神樹為朱鳳偉創作《天地樹》帶來了靈感,但朱鳳偉并不希望它被簡單定義為“扶桑樹”的舞臺再現。“我希望它是通天入地的一棵樹,有人、有生命、有金烏鳥,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象征。”他說。
作品中,樹冠代表“天”,講述神性與祭祀;樹干代表“人”,講述人與人的關系、愛情與守護;樹根代表“地”,講述生命從泥土中生長的原始力量。
這種創作結構,與朱鳳偉在云貴川的生活體驗緊密相連。云南的樹“筆直向天”,貴州的樹與人的生死相連,四川的樹根“扎進墻縫”,與城市共生。他將這些觀察融入作品,形成了《天地樹》獨特的空間敘事。

《天地樹》創作陣容強大:由楊麗萍擔任藝術指導,譚盾擔任音樂總監,李奧擔任舞美指導。《天地樹》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舞劇,而是一場“儀式劇場 ”,其以《山海經》神話、古蜀祭祀、神鳥舞等傳統文化元素為底色,結合現代舞、雜技、高蹺等多元表演形式,創作出一個既古老又先鋒的審美世界。
整部作品既是向下扎根的土地敘事,也是向上生長的精神圖騰,呼應著“天人合一”的東方宇宙觀。
在成都,找到“儀式劇場”的土壤
作為楊麗萍《春之祭》《平潭映象》等多部舞劇的主演及熱播綜藝《舞蹈風暴》的人氣舞者,朱鳳偉近年來逐步從舞臺表演者轉型為舞蹈創作者。《天地樹》是他的第三部導演作品。朱鳳偉在轉型導演的過程中,得到了楊麗萍毫無保留的支持。
“楊老師不光是給建議,她在昆明首演時提供了全部燈光設備,甚至一部分贊助。”朱鳳偉感慨道,“從一個舞者轉變為編導,能得到自己老師的這樣的支持,真的太幸福了。”
據悉,楊麗萍在《天地樹》排練期間多次到場觀看,并提出具體建議:從舞段結構到表演細節,從節奏把控到情感表達。

《天地樹》此次在成都ARCH SPACE的演出,并非簡單移植,而是為這個空間量身定制的“新版本”。舞美設計李奧為此劇制作了高達4米“貫穿天地 ”的神樹裝置,舞者在4米高臺翩翩起舞,十分壯觀。
朱鳳偉說,這里沒有傳統劇場的吊桿、幕布,他與燈光、多媒體、空間團隊反復磨合,最終呈現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版本,而他的創作理念與主辦方LOOKLIVE“一直關注青年創作者在城市文化生態中的發聲方式和創新”的理念不謀而合。
這種近距離、沉浸式的演出方式,讓他找到了“儀式劇場”的真正感覺。“觀眾能感受到舞者的呼吸、汗水、爆發力。我們給什么,他們就能接收到什么。”他說,“這是一種雙向奔赴。”

接下來,朱鳳偉計劃將《天地樹》帶往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的舞臺,甚至走向國際舞臺,“我希望讓國外觀眾看到,當今中國藝術家對舞臺藝術的思考是什么。”
而對于成都,朱鳳偉抱有深厚的感情與期待。“成都的觀眾很懂戲,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很適合藝術的生長。”他透露,目前正與成都相關機構探討未來合作的可能性,包括駐地創作、藝術節策劃等。
紅星新聞記者 張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