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遺愛湖,如同一塊浸潤了千百年時光的溫玉,靜靜地臥在古城黃州之中,就像兩片充盈的肺葉,給這座因蘇子而聞名世界的城市,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新與詩意……
漫步湖畔,湖面氤氳著淡淡的水汽,將岸邊的垂柳、遠處的亭臺都暈染成了一幅朦朧的水墨畫。空氣中彌漫著桂花的香甜與湖水的濕潤氣息,讓人不由得放慢腳步,沉醉在這份秋日獨有的愜意與安然里,仿佛每一步都能踩出一段與歷史對話的旋律,真切感受著千年古城與神秘自然交融的獨特韻味。
此刻,湖邊的水杉林褪去了夏日的蔥郁,換上一身赭紅與金黃互染的霓裳,倒映在淡青色的湖面上,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晨練的市民踏著湖邊的彩虹道,把悠閑的步子跑出了節奏,清脆的腳步聲與林間的鳥鳴交匯成一首自然晨曲。推著嬰兒車的老人停在觀景平臺,指點白鷺念念有聲,逗得車里的孩子咿咿呀呀手舞足蹈。廊亭的長椅上,有年輕人捧著書本靜靜閱讀,那份專注,簡直就是旁若無人。這些動感或靜止的畫面,與湖光山色共同勾勒出一幅歲月靜好的生活畫卷。都說,這座占地五千余畝的湖泊,既是城市的呼吸之肺,更是百姓休閑怡情的樂園。
我總愛在這個時節繞湖漫步。相較于春夏的繁花似錦,晚秋的遺愛湖更顯深沉曠遠。蘆花在湖畔搖成一片雪浪,殘荷在水面勾勒出簡勁的線條,連吹過十二景區的風都帶著哲人般的清寂。
行至“琴島望月”,但見臨水石磯旁,有位身著米色攝影服的先生正在三腳架后凝神屏息。他外套上密密麻麻的口袋像綴滿果實的莢殼,鏡頭正對著一片水杉林。當晨光恰好穿透云層,將層林染成琉璃世界時,一群鳥兒正好游進他的鏡頭,他連續按下快門,額間的皺紋里漾開了笑意。
“又在捕捉遺愛湖的神韻吧?”見是熟悉的攝影家方先生,我笑著走近搭話。
他抬起頭來,臉上還滿是捕捉到美景的欣喜:“這光景我守了好幾天,今天終于等到了!”他指著湖心的鳥群說,“你看這些紅嘴鷗,幾年前還少見蹤影,現在已成常客了。我拍了許多湖泊,還是遺愛湖最入畫,山水林路皆成景,朝暮四季各不同!”
他為我翻看相機里的照片:春櫻如雪的公園里嬉戲的孩童,夏荷田田間執手的銀發,還有此刻秋林中舞劍的市民。“每張照片都在訴說黃州人的幸福。”方先生撫著相機感嘆,“這座城最好的土地留給百姓,真好!”
辭別方先生,前行至“東坡問稼”,造型別致的景觀小品旁,有位系著靛藍扎染圍巾的女士正在筆記本上疾書。霜色的風衣襯得她身形挺拔,銀杏葉不時飄落肩頭,她竟渾然不覺。
竟是詩人蔡女士,便詢問地跟她打了聲招呼。她立馬合上筆記本有些矜持地笑了笑:“在記這些樹的獨白呢。當年,蘇東坡在此墾荒種地,如今我們卻在這賞景寫詩,這是多么美妙的時空呼應啊!”
沿著彩色游步道緩緩而行,她談起正在創作的《遺愛十二時辰》:“卯時看太極扇在‘遺愛清風’拂開晨曦,午時記錄‘大洲竹影’里寫生的少女,酉時寫夕照把‘霜葉松風’鍍成金帶……這座城市把文化種在日常生活里,每個轉角都能遇見詩意。”她侃侃而談,眉眼間盡是笑意。
進入寒食林碑林,又碰見一群書法家正站在寒食帖石刻前熱烈地討論著。一位銀髯老者捋著胡須,笑著說道:“這些碑刻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活態的傳承!”市書協的陳先生輕撫著石刻上的凹凸之處,笑著說:“每個周末,我們都會來這兒雅集,附近的居民也會帶著孩子來學字。你看那對母女——”順著他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見一個漂亮大方的小女孩正用小手一筆一畫地描摹著碑文,母親則輕聲教讀:“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陽光透過疏朗的枝葉灑下斑駁光點,落在小女孩臉龐上,也照亮了碑文中蘇體字那豪邁不羈的筆觸。我駐足良久,看著這傳承與新生的畫面,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這片碑林,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寶庫,更是連接古今、涵養心靈的文化驛站,讓每一個走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溫度……
都說,遺愛湖最大的亮點是文化,最深刻的內涵便是“遺愛”。所謂“文化”,其建筑、園藝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些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不僅僅造型獨特,更多的是融入了豐富的歷史故事與人文精神。尤其是書法、詩詞歌賦,已融入遺愛湖的每一寸土地。無論是石碑上鐫刻的蘇子名句,還是亭榭間懸掛的楹聯佳作,人們駐足欣賞時,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文化韻味。
所謂“遺愛”,不僅是蘇子遺留在此的愛民情懷,更是這座城市對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對百姓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滋養。它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滲透在遺愛湖的每一處角落,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這份“遺愛”,如同潺潺流水,潤澤著人們的心田,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溫暖與力量,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滋養與升華。
遺愛十二景,處處撼人心!我忽然明白,這座以“遺愛”為名的湖泊,早已將千年前蘇東坡留下的浩然之氣,化作尋常百姓的生活日常。當文化成為城市的血脈,藝術成為生活的呼吸,每一次不經意的邂逅,都是與美好時代最動人的重逢。
(鄭能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協會散文專委會副主任。已發表、出版文學作品300余萬字;有40多篇入選《小說選刊》《讀者》《新華文摘》《短篇小說選刊》等國家級選刊、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