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玩玉米在社交平臺迅速走紅,成為年輕人“掌上新寵”,盤文玩玉米也成為新型社交暗號。在小紅書上,一條“你們叮咚買菜的文玩玉米都長什么樣”的帖子,迅速招來400多條熱情評論。
據了解,觀賞文玩玉米自10月1日上線叮咚平臺后,迅速俘獲了大量“擁躉”。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文玩玉米上架一周后,其銷量較首日猛增300%,成為站內鮮花綠植飆升榜第一名。
記者30日早間登錄叮咚買菜App發現:部分門店9.9元的文玩玉米已銷售一空,顯示“商品已搶光,正在補貨中”。這款近一年才被大眾熟知的新興文玩,市場價格也出現從幾元到千元乃至上萬元的價格懸殊。

平臺顯示“商品已搶光,正在補貨中”(央廣網發 平臺截圖)
文玩玉米是經過人為選育改良形成的觀賞性玉米品種。這些玉米大多顆粒堅硬、密度高、果皮厚實且顏色獨特,但不適合食用。通常需要經過脫水、晾曬、清潔等工藝進行處理,確保其能長期保存,不變質、不蟲蛀。
對此,圈內人士以及資深藏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文玩玉米本質是個人喜好類消費品,并未承載傳統文玩的文化內涵與工藝價值。消費者需理性看待,根據自身消費能力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風陷入消費誤區。
博主講解:玉米屬于年度產出品類,并非孤品
文旅博主“阿曼達象”“入坑”文玩玉米賽道,源于2018年開始的親身實踐――老家有地的她,從播種、選種、開花、結果,到收獲、曬干、加工成成品,熟悉文玩玉米制作全過程。這份經歷,讓她發布的文玩玉米科普帖很有信服力。
“文玩玉米是一個比較新的賽道,屬于近一年才被大眾認知的品類。”在“阿曼達象”看來,文玩玉米的“高顏值”和“可把玩”,是其獲得年輕群體青睞的主要原因,“文玩玉米五顏六色的形態,比較迎合年輕人的審美。”
“一開始就是單純覺得好看,買回來發現可以當包掛,衣服的配飾,拿在手上盤玩也很解壓。”多次向朋友“安利”文玩玉米的宋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文玩玉米搭配黃金、串珠等配件具有“悅己”功效,“看著就美美的,心情都變好了。”

宋女士使用黃金、串珠等配飾“裝點”文玩玉米(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文玩玉米市場也為玩家提供了多樣化消費選擇,價格體系呈現出巨大差異。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普通品種的“毛料”,售價為每根幾元到十幾元;而經過初步處理的“半成品”玉米串,價格在幾十元到數百元;還有不少顏色獨特的“精品”玉米串,價格可達上千元,部分稀有品相甚至被炒至上萬元。
“目前市場上的文玩玉米,從幾塊錢到幾千元的都有。”據“阿曼達象”介紹,由于文玩玉米需要后期加工,如果修整專業度高,則呈現狀態會更好,價位也會推高。“首先,品相決定了基本價位;其次,基于品相做精修――比如修樁子、修頭,做成定制尺寸,或鑲上鉆、綠松石等配件,價位也會水漲船高。”
她同時提醒文玩玉米玩家切勿沖動消費,“文玩玉米的稀缺性核心在于品相,像純黑、深墨綠、質地透亮的品類本就少見。雖說好品相的形成有一定隨機性,但玉米屬于年度產出品類,并非高級翡翠那樣的孤品。所以消費者要心里要有一個理性價位,超出合理價格區間,本質就是為情懷溢價買單了。”

文玩玉米成年輕人“社交新寵”(央廣網發 平臺截圖)
藏家觀點:缺乏傳統文玩應有的深厚文化積淀與工藝技術門檻
江蘇省、安徽省收藏家協會會員陸曉天,結合行業經驗對文玩玉米熱潮表達了看法。這位從事文玩及古玩收藏20多年的資深藏家認為,文玩玉米更多是商家打造的營銷噱頭,偏向概念炒作,缺乏傳統文玩應有的深厚文化積淀、歷史底蘊與工藝技術門檻。
陸曉天表示,文玩玉米這類產品本質上更偏向個人喜好類消費品,并未承載傳統文玩的文化內涵與工藝價值。他以過往市場為例,不少曾經熱門的文玩品類都經歷過炒作降溫的過程:“比如此前備受追捧的文玩核桃,當年商家通過篩選相似品相進行炒作,部分新品價格一度高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但如今價格降至數百元仍鮮有人問津。而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清代品相好的文玩核桃,市場價格也僅在萬元左右。”
陸曉天提到,近年來受市場波動影響,部分文玩店鋪難以持續經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盲目炒作的不可持續性。他提醒,文玩市場存在一定行業門檻與風險,“所謂‘收藏保值’的宣傳往往缺乏依據,建議消費者理性看待此類產品,避免盲目跟風投入,根據自身實際喜好與消費能力量力而行,切勿因一時熱度陷入消費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