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一個周末,出門遇到雨天。前面巷子的拐角處有寬寬的雨篷伸出屋檐外,趕緊跑去避雨。沒料到,里面竟是一家書店。店面非常簡陋,墻壁上的白瓷磚已染上許多黑斑,招牌是用木板做的,先用紅油漆涂染后,再用黃涂料書寫的店名。店門敞開著,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那種鐵柵門,墨綠色的油漆已經剝落。
書店約二十平方米,四面靠墻的書柜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中間的一張長條桌上也擺滿了書,每一個空間擺放的都是舊書,從文學到哲學到歷史到自然科學,還有連環畫、字畫、舊報紙等,那些古色古香的舊書像博學多識的老人,窖藏著時光的味道。
老板娘看起來已年過花甲,見我實在喜歡那些舊書,便說:“你多挑幾本,只賣四元一斤。我們是真心希望這些書能被喜愛的人擁有。”
我又高興又驚訝。喜的是囊中羞澀的我可以多買幾本書,驚訝的是以這樣的價格賣書,他們能靠經營書店維持生活嗎?
她說:“我們一家人都喜歡書,掙錢不是主要目的。”原來,她和老伴以前下崗后沒事干,就試著到處收舊書。開始是為了自己有書看,后來漸漸積累多了,就萌生了租房開一家書店的想法,可以把好書分享給更多的人。
聽完她的話,不禁肅然起敬。
書店后面還有一扇門,剛踏出那扇門,便有一縷馨香襲來。后院不大,種了幾棵桂花樹,風一吹,白色小花朵簌簌而落,滿院彌漫著桂香。
在院墻的角落,有一個簡易的草棚,一張很小的書桌。一位老人,戴著眼鏡,正坐在那兒在看書。眼睛幾乎沒從書頁上移開,像一個專心做研究的學者。
我被他全神貫注的樣子所打動,忍不住走過去和他攀談起來。
“您是店老板嗎?請問一下,您看的是什么書呀?”
他點點頭。“我看的是《蘇東坡傳》,林語堂寫的。這本書我看過好幾遍了。”
“喔!您為什么偏愛這本書呢?”
“因為我喜歡蘇東坡呀!只要讀懂了蘇東坡,人就會生活得簡單、快樂。”老人樂呵呵地說。
“您還喜歡讀哪一類書?”
“只要是好書,我都愛讀。歷史、地理、哲學、美術等方面的書我都喜歡。就是好書太多了,怎么讀也讀不完。我這店里就有兩萬多冊書,家里還有一萬多冊呢!”
老人說起他的藏書,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光。我真的好生羨慕,每天與各種書籍為伴,可以隨心所欲讀自己喜歡的書,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老人說,他以前是化工廠的工人,從小就喜歡讀書、買書。后來下崗了就到處收舊書,收來的書有的自己先看,看完后再賣。有一次和老伴騎自行車出去收書,在回來的路上遇上大雨,周圍又沒有地方躲雨,他脫下身上的幾件衣服,把兩蛇皮袋子書包裹起來。回到家,書是完好無缺,可他卻因為淋雨感冒了。
我瞥了一眼老人抄在筆記本上的句子,原來是蘇東坡那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書法遒勁有力。
見我輕聲吟誦,老人說:“這首詞是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寫的,在人生的灰暗時刻,面對風雨坎坷和現實困境,他依然超凡灑脫、樂觀豁達。”
老人侃侃而談,細雨如絲如霧,一縷縷桂香隨風沁人心脾,這樣的時刻如此美好。
從小院出來后,我發現小小的書店里已經擠滿了人,男女老少都有。一個老人高興地說在這里終于找到了她想要的書;一個戴眼鏡的高個男孩挑選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等幾本書。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很多年輕人熱衷于刷手機,這種書籍更是少有人問津。我好奇地問他,為什么會挑選這一類書籍。他說自己正在讀研,研究方向是古典文學,跑了很多書店,才在這里找到了所需要的書。
望著堆積如山的舊書,我東瞧瞧,西看看,摸摸這本,翻翻那本,最后挑選了六本書,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捧著這些發黃的書,內心無比欣喜。
離開書店之前,我又折轉到通往小院的門前去看了看,老人依然在看書。天已經轉晴,夕陽的余暉越過木制花窗照在書上,老人的手指在書頁間跳動著,那只手像在指揮千軍萬馬。老人的背影被陽光涂抹成了金色,宛如一幅優美的剪影,氤氳著寧靜的詩意和生命的香氣。
(作者簡介:沈婉梅,女,中學教師,漢川市作協副主席,漢川市女子詩社社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