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
山色赭赤,陡峭如壁。
從環繞的山林間拾級而上,碑閣內嵌的《景蘇園帖》石刻映入眼簾。自然素淡、渾然天成的蘇體寫盡千年前東坡的心境。
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在謫居黃州、躬耕東坡的四年多時間里,共創作了700多篇文學作品,其“一詞二賦”成就了蘇東坡的文學巔峰,也給這片土地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基因。
今天的黃岡,東坡遺風猶在。
翠竹幽幽,廊橋交錯。步入遺愛湖風景區,東坡問稼、臨皋春曉、一蓑煙雨等以蘇東坡詩詞賦之佳句命名的“遺愛十二景”盡收眼底,不少市民或休閑或鍛煉。
高達8米的東坡雕像矗立在遺愛湖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千年前,蘇東坡贈別黃州太守徐君猷,寫下《遺愛亭記》。千年后,黃岡市民感受著東坡留下的文化,自發進行保護與傳承,此正謂之“遺愛”。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為了讓“東坡先生”走近群眾身邊,近年來,黃岡加快城區東坡文化資源整合,串聯東坡文創空間、東坡赤壁、黃梅戲大劇院等文旅資源,大力推動東坡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利用。
如今,東坡文化早已深入城市肌理,惠及當地百姓。
遺愛湖風景區管理處主任周金中介紹,節假日期間,遺愛湖公園每天入園人次在5萬人左右,高峰期最多達到10萬人次。
蘇東坡紀念館入口處的蘇東坡雕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每當夜幕降臨,景區附近東坡外灘的咖啡廳、餐廳,到處是市民的聊天聲、孩子們的嬉戲聲。這里已成為黃州集文化、旅游、休閑、購物、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文化體驗中心。
中華詩詞意象獨特、韻律優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古典詩詞持續升溫,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
蘇東坡紀念館內蘇東坡雕像及展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蘇東坡紀念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東坡詩詞、東坡文化更涵養了黃岡這片沃土。
這里,蘇學研究、詩詞研究亦從未間斷。在黃州,詩歌吟詠蔚然成風,設詩社、寫詩歌、出詩集,涌現出一大批文人墨客。唐宋以來,黃岡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有一萬六千余首。
1982年,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在此召開第二屆研討會,推動黃州蘇學研究發軔。1983年,全國第一個地方詩社——東坡赤壁詩社成立,目前有會員三千眾,遍布全國30個省市及海外。2009年,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成立。2010年,黃岡與惠州、儋州共同發起成立東坡文化聯盟,并輪流承辦東坡文化節。
蘇東坡紀念館內蘇東坡雕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游客在蘇東坡紀念館內游覽拍照。(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據統計,以饒學剛、梅大圣、方星移等為代表的黃岡學者已出版蘇東坡研究書籍上百種。
東坡赤壁詩社常務副社長劉良玉表示,在黃岡,詩意早已深入血脈。詩社成立以及《東坡赤壁詩詞》創刊后,本土詩家詞人層出不窮,相繼產生了眾多在全國產生影響的詩人。
建社40余年以來,東坡赤壁詩社致力于傳承與弘揚中華詩詞和東坡文化、提高詩詞創作質量,通過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及組織開展采風、研討,牽頭發起“中華詩詞區域聯盟大別山三省五市新田園詩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普及弘揚古詩詞文化。同時,延伸詩詞觸角,實現詩社覆蓋黃岡全域縣市,讓傳統詩詞涵養更多人的身心。
蘇東坡紀念館內,陳列著《東坡集》刻本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詩以言志、以詩寄情、以詩興業,古詩詞有很好的社會功能。”赤壁詩社副社長、《東坡赤壁詩詞》執行主編王瓊表示,自己就是一位資深“蘇迷”,蘇東坡作品中有著深深的人文關懷,有對生命的思考,有反映百姓疾苦、再現淳厚的鄉村風貌,飽含對農民生活的真切關懷。
為此,東坡赤壁詩社在全國率先開辟21世紀新田園詩詞創作之風,開設田園詩賽,鼓勵更多青年詩人、農民詩人參與創作,面向農村廣闊的田野,觀照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描繪新時代“三農”嶄新圖景。
古城黃州,正書寫“一城山水滿城詩”的新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