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之言》一文原本是想說明“孔子作為教育家的偉大”,但卻對孔子的話有所誤讀,從而在事實上貶低了孔子,故不可不辨。
宰予是孔門里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學生,表現很突出,列在“言語”科,與大名鼎鼎的子貢并列。他質疑老師的“三年之喪”,關乎孔子最看重的“禮”,孔子是生氣了,但沒有氣急敗壞地罵人,應該說還相當冷靜??鬃佑蓽\入深,追問宰予,說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那個精米,穿那個錦衣,心里安不安呢?宰予說安。孔子說你安你就去做吧,而君子的守孝,吃佳肴不覺得好吃,聽音樂不覺得好聽,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所以才不這樣做;如今你覺得心安,便去做好了。只是在宰予退去之后,孔子才對其他學生說宰予“不仁”??鬃涌谥械摹安蝗省辈怀B牭?,是十分嚴肅且嚴厲的斥責。
現將關鍵性的原文引述如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其中“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一語,從古至今一致認為是泛論,意為孩子出生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懷抱。這是古代家庭生活常見情境,孔子述此,完全是為“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作鋪墊,亦作對比。作為對應方,宰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愛心給予他死去的父母呢?這里,固然有對宰予的不滿,但重點卻是借著評說宰予給其他學生以教育。
可是,《宰予之言》卻說:“反正宰予離開后,孔子仍在生氣,當著其他同學的面,說宰予沒有得到父母懷抱的愛護——那不就等于說宰予是畜牲,不是父母所養育的嗎?夫子罵起人來……厲害吧?”太讓人吃驚了!怎么會讀出來這樣的意思?
一方面籠統地說“孔子作為教育家的偉大”,一方面重點說孔子“率性而罵”“氣急敗壞”,這是《宰予之言》的兩分法。起碼,白某人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