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中期,農村合作醫療事業得到較快發展。與此同時,農村中醫、中藥事業也得到相應發展,農村鄉鎮(時稱公社)衛生院曾向老百姓廣泛收購中藥材。筆者當時雖然還是個小學生,但也曾參與其中,并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鄉鎮衛生院收購中藥材的地址就在中藥房門前的敞廳。收購的中藥材主要有桃核、蟬衣(知了殼)、僵蠶、蚯蚓干、曬干的桑樹根皮、蟾蜍漿等。暑假里,我們在有桃樹的人家周邊撿拾桃核;在農戶家前屋后的樹林里、竹園里尋找蟬衣。公社衛生院收購桃核的價格是每25個一分錢,100個桃核才能賣到4分錢。蟬衣10只一分錢,100只蟬衣也只能賣到一毛錢。我們村(當時稱大隊)衛生室也曾收購中藥材,價格比公社衛生院更便宜,30個桃核、12只蟬衣才賣一分錢,所以我們大多跑上七八里的路程到公社衛生院出售。
那時候,每天清晨早起,我們大概第一件事便是到鄰居家的小竹園或者河邊、渠邊低矮的小樹上尋找蟬衣。我們把蟬衣叫作“假溜殼”,長大了才知道,“假溜”就是“知了”,知了的學名叫蟬。黎明即起尋蟬衣,主要是怕蟬衣被其他小朋友撿去,失去了掙錢的機會。那時熱衷尋找這東西,就是想多撿幾個,賣點小錢,開學前可以買支鉛筆、買塊橡皮,買兩張白光聯紙。想想那時我也是有點市場經濟意識的,掙錢要趁早,撿拾蟬衣更是如此。
撿拾蟬衣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溝渠邊低矮的小樹上可以直接撿拾,如果在大樹上看到蟬衣,就要想辦法爬樹摘取了,會爬樹的小孩直接往上爬,不會爬的小孩,就用草繩子套在腳上慢慢地往上爬,蟬衣取不到手就不罷休。也就是為了一厘錢就要付出這么大的努力,現在的人無法想象。
蟬衣撿到手,到公社衛生院出售是件很開心很快樂的事,因為艱辛的付出馬上就要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硬幣。但在我出售蟬衣時卻遇上了件傷心的事,至今難以忘卻。1972年暑假,我剛學會騎自行車,有十來天,大約撿了100多只蟬衣,可以賣到一毛多錢,我高高興興地騎車到公社衛生院出售。哪知到了集鎮上的大橋邊不慎撞上橋梁,好多蟬衣都碎了,我的淚水如斷線的珠子滾落。到了衛生院中藥鋪門前,收藥材的老藥師見到我的蟬衣好多都碎了,臭聲臭氣地朝我說道,“假溜殼都碎了,怎么算!”我說:“碎的,隨你怎么算!”他接過蟬衣,把好數的數了一下,還有三四十只撞碎的,就統算了十只。那次,只賣了八分錢。其實撞碎的蟬衣不還是同樣做藥嗎,他可知道,鄉下的伢兒撿撿百十只蟬衣是多么的艱辛!
半個世紀過去了,那些年公社衛生院收購中藥材的事,現在人們是不敢想象的。
文字:程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