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衣水風正起,海納千流雅韻傳。10月25日下午,由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組委會主辦,江蘇省曲藝家協會、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南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海安市委宣傳部承辦,海安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海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協辦的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系列活動——“江風海韻”長江流域非遺曲藝交流展演在海安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行。
藏族彈唱、四川清音、湖北小曲、蘇州評彈、揚州評話……整場演出匯集了長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區豐富的非遺曲藝,來自長江流域沿線地區的曲藝家們也匯聚一堂,說唱這條母親河悠久的文化底蘊和朝氣蓬勃的火熱生活。
著名蘇州彈詞演員季靜娟與搭檔陳美東領唱的開場節目《放歌春江水》,將西藏彈唱與蘇州評彈融合,通過“長江頭”和“長江尾”兩種珍稀鳥禽的對話,描繪長江大保護實施后長江沿岸處處“春風十里詩畫廊”的自然景象,展現長江流域獨特的生態風景和人文風情。既有藏族高原的壯美遼闊,又有江南水鄉的細膩婉轉。
長江奔騰11個省市自治區,最終在上海匯入浩瀚大海。這一地理特征賦予了上海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使其成為多元文化的交匯點。其中海派幽默的代表曲種上海獨角戲就是吸收借鑒了眾多藝術之所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備受長三角地區觀眾的喜愛。由陳靚、李國靖帶來的獨角戲《我愛長江美》生動活潑、妙語連珠,海派文化與傳統曲藝在舞臺上碰撞出新火花。
海紅、姜超帶來的二人轉《豬八戒拱地》更是曲調歡快、熱鬧非凡,讓南方觀眾領略到了來自東北黑土地傳統曲藝的迷人魅力。著名揚州評話演員馬偉帶來經典選回《武松打虎》,精湛的口技表演、幽默的語言藝術、濃郁的地方特色贏得滿堂喝彩。
“又是煙花三月天,綠楊風柳拂纏綿……”由揚州市曲藝研究所一級演員趙松艷、劉芓君領唱的揚州清曲《芍藥花開》,結合揚州木偶表演形式,將揚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歷史底蘊悉數包羅其中,曼妙展示了煙花三月里的揚州。竇晨光、常鵬旭合作演繹的相聲《我不會了》靈活運用相聲“說、學、逗、唱”的表演技巧,充分展示了年輕演員扎實的表演功底。
水流奔襲到湖北,長江便有了高潮。湖北得“中”獨厚,九省通衢,是長江黃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中心樞紐,素有祖國“立交橋”之稱。由湖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湖北小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姚俐玲演唱的湖北小曲《橋見中國》唱腔悠揚動聽,曲調清新大方,通過說唱的形式,以橋梁作為象征,展現了我國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力量。
著名揚州評話表演藝術家姜慶玲在繼承傳統上狠下功夫,帶來的《火燒赤壁》說表生動、表演自然,令人如臨其境。四川清音表演藝術家劉靚靚帶來四川清音《小放風箏》,生動表現了“趁風放紙鳶”時女兒家的秀麗容貌和雀躍情態,展現清新婉轉的曲藝芳華。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陳寒柏、王敏合作演繹的相聲《送您一支歌》說唱趣談,合作默契,與現場觀眾互動,博得陣陣笑聲。最后,展演在吳丹、劉沖、王敏、李林恩領唱,南通理工學院海安校區大學生藝術團、海安市歌舞劇團伴舞的歌舞《領航》中落下帷幕。整場演出不僅是對長江流域非遺曲藝的集中展示,更是對長江文化的深情致敬。呈現了長江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也讓所有觀眾感受到了長江流域非遺曲藝在傳承和發展中的蓬勃生命力。
值得關注的是,10月26日晚,“南通牡丹頌”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暨惠民演出將在南通大劇院歌劇廳隆重舉行。頒獎儀式將展示曲藝事業兩年來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為南通百姓獻上一場精彩的曲藝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