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姚剛
金秋時節的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天高云闊,層林盡染。藝術家們支起畫板,秋天的小分子村躍然紙上。
這里曾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從2014年開始,白鋼、鄶振明、李勇等一批藝術家來到村里寫生,建起工作室,藝術的種子自此在這個小山村開花結果。如今,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畫家村。
近年來,新疆多地主動轉換發展思路,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探索“文化植入鄉村”新路徑,以文化為引,以鄉村為基,打造一個個兼具文化體驗和娛樂休閑功能的特色鄉村,走出一條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子。
文化激發鄉村創新活力
藝術家們的到來,為小分子村帶來了藝術創作的活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村里開起了民宿、農家樂、酒吧、咖啡館,鄉村旅游業態越來越多,村民們吃上“旅游飯”,實現了收入的增加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此外,小分子村還組織了各類藝術活動,如“中華風·鄉土情”新疆年畫農民畫展、新疆青年畫家作品展、《天山境界》中國·宋莊油畫寫生等,讓村民們有機會親身參與到藝術創作中,感受藝術的魅力。
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幸福感,真正實現了藝術與生活的深度融合。“畫家畫鄉村,我們也跟著畫,以往看慣了的山水花草,經畫家一指點,畫出來還真就不一樣了,心里美得很。”村民張新香在村里民宿打工之余,也加入了村民畫鄉村的行列。
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長山子鎮湖南村出產的水稻遠近聞名,江南地區的農耕文化在這里留下了濃厚的印記。如今村里蓋起的藝術館、工作室就有10家,吸引多位影視創作、文學創作、雕塑、篆刻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入駐。湖南村以藝術家入駐為契機打造歷史藝術文化村落,借助藝術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實現文旅資源融合,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藝術建鄉’讓藝術和鄉村雙向奔赴,通過藝術等手段,攜手村民延續鄉村文脈、深耕鄉土文化、開展地域美學的藝術轉化,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特派員、中國建筑集團西北院文旅中心主任董珂說。
盤活資源共享文化紅利
在今年國慶假期,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月亮地村人來人往,不少游客專門來吃農家飯、逛農耕博物館,體驗鄉村野趣。
2014年,月亮地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農耕文化是該村發展旅游的最大潛力。近幾年,通過專業運營團隊的量身打造,月亮地村的資源潛力逐漸轉化為發展優勢。
“我們和文旅開發研究院多次組織村民座談,發掘村莊歷史,理清村莊發展脈絡。”英格堡鄉黨委書記呂艷花說,經過整體規劃,打造出特色民宿和自然景觀,讓這個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村落煥發新活力。
如今,全疆各地越來越多的鄉村通過開發農副產品、經營特色民宿、開展鄉村研學等多形態產業,引來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不僅發展了村集體經濟,也為村民們的農產品提供了“走出去”的新渠道,更吸引了一波年輕人返鄉創業。
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是一個以制作民族樂器而遠近聞名的“樂器村”。該村制作樂器的歷史有300余年,加依村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戶參與手工樂器制作,被譽為“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近年來,加依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直播帶貨等方式,年均銷售樂器2萬余件,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
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目標是惠農富農,“如何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找到發展方向,讓鄉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鄉村文化資源實現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并有效轉化,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方向。”董珂說。
因地制宜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近期,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農業農村廳等聯合印發《自治區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助力群眾增收,不斷壯大富民之業。
近年來,全疆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培育鄉村文化人才,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將文化產業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以文化繁榮有力促進鄉村振興。
針對部分鄉村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存在同質化等現象、缺乏可持續發展后續動力等不足,業內專家學者認為,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應因地制宜,充分依托當地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稟賦,選擇適合的業態進行開發,推動文化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還應努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企業,打造專業文化團隊,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說。
自治區文旅廳副廳長馬旭國說,根據《意見》,文旅部門也將持續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深入挖掘鄉村文化、非遺文化,推出鄉村旅游主題活動,促進鄉村旅游規模集聚發展,結合鄉村實際,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打造一批文化產業特色小鎮、鄉村旅游示范村、非遺傳承基地等,形成品牌效應,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機制,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