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記者何佳欣
9月18日-20日,作為天府全民藝術季的重要環節,“天府音韻”中國民族音樂普及推廣交流展示活動在成都市文化館舉行。
從漢代的說唱俑,到唐代的二十四伎樂,成都自古流淌的音樂基因,為音樂創新發展提供了一方沃土,并在新時代中不斷滋生新的活力。“傳統與現代”“守正與創新”一直是推動中國民族音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因素。民歌如何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發展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活動中,中央民族樂團辦公室主任、中國民族音樂普及推廣中心發展聯盟副理事長伊達平以“中國民歌普及推廣的創新路徑”為題,結合“中國民樂地圖”等案例,分享了中央民族樂團在中國民歌普及推廣之路上的生動實踐。同時,四川觀察追花城市音樂現場主理人博亞,多樂器演奏者、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南音樂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王國坤,成都獨立音樂人劉俊麟,成都新都區文化館音樂干部王道銀等嘉賓,與伊達平一起,開啟了中國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之路的碰撞對話,共同聚焦民族音樂的傳統與現代、守正與創新。
作為本次活動的亮點環節,中央民族樂團推薦的《白月亮》等10首來自不同地域的民族音樂被納入成都市全民藝術普及中國民歌推廣計劃進行發布。通過發布推薦歌單,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到這些優秀作品,從而增強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興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部分推薦歌曲也走進了四川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匯源校區)進行普及推廣,讓青少年兒童聆聽中國民族音樂的天籟之聲,在多彩音符中感受中華文明之美。
19日晚上,隨著民樂合奏《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旋律響起,一場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文化氣息的文化盛宴的中國民族音樂精品節目展演正式上演。從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陜西紫陽民歌《郎在對門唱山歌》、山西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蘇州水鄉小調《蘇州好風光》到琴歌《峨眉山月》、熱瓦甫《新疆民歌聯奏》......這場展演用質樸的歌詞和動人的旋律,讓觀眾領略到祖國豐富的音樂文化,感受人們的熱情、勇敢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文化館自掛牌“中國民族音樂普及推廣中心”以來,加大在民族音樂方面對青少年兒童的挖掘和培養。展演中,成都市文化館小小民樂推廣人獻上古箏獨奏《西域隨想》、二胡獨奏《賽馬》等精彩表演,令現場觀眾印象深刻。
成都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舉辦,旨在進一步提升全民藝術鑒賞素養,促進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為市民和游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視聽盛宴,繼續助力成都擦亮“國際音樂之都”名片。
(成都市文化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