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20日電 (記者 王笈 李佳佳)由敦煌研究院和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主辦的“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20日在上海開幕,展覽調集大批極具代表性、稀缺性的一二級珍貴文物及歷代專家臨本,挖掘和展示敦煌文化的深度內涵。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于一身,是中國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相對完好的歷史遺跡之一。
本次大展聚焦“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藝術、歷史,以“文物+復刻經典洞窟+壁畫彩塑”為形式,匯集100多件/套展品。其中,敦煌研究院館藏文物中體積最大的“北涼石塔”、見證敦煌文化包容互鑒的“六字真言碑”、證實記錄莫高窟開鑿時間的“圣歷碑”、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等多件重量級“國寶”首次亮相上海。
值得關注的是,敦煌藏經洞文物《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三段借助數字化技術得以“相聚”。《歸義軍衙府酒破歷》簡稱《酒賬》,記錄了1000多年前敦煌當地歸義軍衙府的公務用酒支出,涉及敦煌當時的政治、經濟、外交、民俗、手工業生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由于歷史原因,《酒賬》被一分為三:一段存于中國;一段流落于日本,后被捐獻回中國,開創了敦煌文獻回歸故里的先河;一段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本次大展將《酒賬》前兩段的原件及第三段的復制件置于同柜展出。
展覽還復刻了敦煌莫高窟的6座經典洞窟,包括被稱作“萬神殿”的西魏第285窟、被譽為“最美飛天”的盛唐第320窟、“打開中世紀世界歷史”的晚唐第17窟、敦煌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元代第3窟等,濃縮體現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告訴中新社記者,這6座洞窟的實體洞窟都非常珍貴,“人類活動會影響到洞窟壁畫的保護,因此這些洞窟平時不會對普通游客開放,主要供學術研究、藝術家考察。但是我們很想與普通游客分享這些精美的藝術,所以通過高清數字攝影、三維建模等技術復刻洞窟,讓觀眾走進復制窟,宛若走進了真實的洞窟,獲得更近距離的真切感受。”
“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將在中華藝術宮持續舉辦至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