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記者從濟南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24年度濟南歷城區裴家營東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公布。據悉,裴家營東南墓地位于濟南市歷城區鮑山街道裴家營村東南部,西距龍脊河約400米、東南距鮑山約1600米,2021年對裴家營東南墓地西部進行了發掘,共清理戰國至明清墓葬84座,出土完整及可復原器物110余件(組)。
發掘區域圖(上為東)
本次發掘為裴家營東南墓地東部,為配合濟南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而進行,共清理遺跡51處,包括墓葬38座、灰坑5個、水井8口等,出土完整及可復原器物約160件(組)。墓葬時代主要包括漢代、宋元時期及清代,其中西漢墓葬9座,東漢晚期墓葬8座,宋元時期墓葬15座,清代土坑墓1座,另有無隨葬品及其他可資斷代的典型特征的墓葬5座。
西漢時期墓葬集中分布于發掘區北部,土坑墓8座,僅1座磚槨墓。墓葬整體規模較小,形制簡單,均為單人葬。平面呈長方形,直壁、平底,墓向南北向、東西向均有,部分設有壁龕,少數設生土二層臺。隨葬品多為2件陶罐,另有少量銅帶鉤、銅錢等。
東漢墓葬M31墓室及隨葬器物
東漢晚期墓葬8座,見于發掘區南部,形制分別為單室磚室墓和多室磚石混筑墓。單室磚室墓平面呈刀型,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破壞嚴重。其中M31保存稍好,墓道向東,平面呈梯形,斜坡狀,直壁;墓門單磚平砌封堵;甬道兩壁單磚錯縫平砌;墓室平面長方形,鋪地磚橫向單磚錯縫平砌,四壁壁磚“兩順一丁”式砌筑。墓內未見葬具,人骨零亂,隨葬品有22件(組),主要分布于墓室東側、北側,器形有陶罐、耳杯、案、盤、魁、勺、銅錢等,陶器多為泥質灰陶,多已殘碎。
東漢墓葬M36平面圖(上為北)
東漢墓葬M36墓門
東漢多室磚石混筑墓2座,破壞較嚴重。M36全長約13米,由墓道、墓門、前室、中室、耳室、后室組成,墓門及各室門皆用石材,上有畫像及紋飾,其余部分為磚筑,前室及耳室為券頂結構,其余部分頂部遭破壞。墓門高1.2、寬0.5米,由門楣、兩立柱、兩門扉、一過門石組成。門楣中部浮雕卷角羊頭,左右兩側刻平行條帶紋、菱形紋、卷云紋、垂帳紋等紋飾;兩門扉上刻朱雀,下刻鋪首銜環,環內有雙魚;門柱刻有玄鳥及卷云紋。其他室門由門楣及立柱組成,除上述紋飾外,另刻有羽人、三角紋等紋飾圖案。中室內有人骨,較散亂,另有鳥類骨骼。隨葬品可見石案、陶案、耳杯、綠釉陶壺等,主要分布于前室及中室。
宋元磚室墓M24平面圖
宋元墓葬M29墓室磚雕
宋元時期墓葬15座,分布于發掘區中部,墓葬形制為磚室墓和土洞墓,規模不大,多為合葬墓,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組合一般為瓷罐、瓷碗、銅錢等。磚室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門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墓磚均刷白灰。土洞墓由墓道、墓門和墓室組成,墓門多用不規則石板封門,部分用青磚封門或磚石混合封門。磚室墓M29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其墓室西北角被現代坑打破。墓道在南,平面呈梯形,靠近墓門的兩壁有白灰痕跡。墓門破壞嚴重,門內砌筑封門墻。甬道直壁、券頂。墓室系在近圓形土壙內砌筑磚室,不見鋪地磚。壁磚除磚雕部分外多為錯縫平砌,磚雕主要有桌椅、燈檠等。墓室內人骨2具,保存較差,皆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隨葬品3件,為瓷碗、瓷盞及銅錢。
西漢時期墓葬規模較小,可能為平民墓葬。東漢時期墓葬規模大小不一,皆用青磚砌筑,隨葬品數量較多,有動物殉葬現象,墓主人可能為地主或富農階層。宋元時期墓葬規模較小,隨葬器物不多,墓主人身份普遍不高。
本次考古發掘工作,是對2021年度裴家營東南墓地發掘工作的繼續和補充,豐富了濟南地區漢代、宋元時期、清代的墓葬資料,為研究濟南地區各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喪葬習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杜春娜 通訊員曹帥 胡允港 劉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