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無數湘人、萬般湘味。他們的筆下,有山野之趣,有兒時回憶,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紅網文藝頻道推出《文學里的湘村——湖南百家寫百村》專欄,推作品、推作家、推鄉村,講好湖南鄉村故事,以文學賦能鄉村振興,擦亮、打造湖湘名村名片。
湘西鳳凰舒家塘
文/龍向陽
舒家塘村
一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清晨駕車前往舒家塘,《精忠報國》激昂豪邁、悲壯震撼的愛國旋律在我耳邊回響,在血液里流淌……
鳳凰縣官莊鄉的一次活動中,鄉黨委書記、舒家塘人楊正華獨唱了這首歌。屠洪剛這首歌頌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的經典歌曲被廣為傳唱,耳熟能詳。而影響了岳飛及世人的則是滿門忠烈、精忠報國的北宋名將楊家將。
湘西鳳凰古城楊家祠堂往西24公里的阿拉營鎮上,往西南10公里,過了白果村,就到了舒家塘。白果村與舒家塘村接壤,寨子最近處相距約950米。
鳳凰及其舒家塘,地處湘黔要沖,“西托云貴,東控辰沅”,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舒家塘,2006年5月25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傳統古村落;2014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利用示范村”。
這個湘西大山深處的小村寨為湖南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鳳凰區域性防御體系和中國南方長城,也即湘西苗疆邊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與鳳凰縣阿拉營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楊代兵抵達舒家塘村部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勇,了解舒家塘密碼的歷史文化傳承人楊秀河,以及鳳凰縣文物局駐村工作隊2名隊員已經在村部了。
二
來到舒家塘村頭,一棵古柏樹、兩棵古銀杏守護在左右,古青岡樹下的土地廟殘余著供奉的香火。一口古井仍涌著清泉,泉邊立著一塊清朝咸豐年間“鞏固千秋”的石碑,字跡斑駁。
古井邊是逐漸長大的3個水池,分別用來飲水、洗菜、洗衣物等。緊接著古池的是一池塘碧綠的荷葉,高高低低、錯落有致。20余朵粉紅色的荷花,亭亭玉立、點綴其中。有些含苞待放,就像少女對心上人欲說還休……看罷荷花,才注意到碧綠中還結了好多蓮蓬,彎著頭,雖然藏著蓮子果實,孕育著未來的新生命,卻低調著并不張揚,宛如其時的舒家塘古城堡和楊家后人……
順著溪流往前,仍是水塘,有些已成了養有稻花魚的稻田。據說這一線鼎盛時共有48口水塘,沿著雙鳳山將舒家塘古城堡包圍,形成一條護城河。清光緒年間修建的幃子石立于路邊,上刻“光緒癸巳歲”“恩科舉人楊濟川立”。據說路過的官員都要下馬,以示對村里這位舉人的尊敬。
繼續往前,經過幾戶人家和遺存下來的東門古城墻,就到了舒家塘古城堡的東門。古城堡周圍由構筑恢宏的古城墻環繞,呈圓形,現在遺存的古城墻高4-6米,墻體由取材自當地的石塊,多豎壘干砌而成,偶有石塊橫砌,形成豎橫交錯。城墻石基牢固,縫隙緊密,經數百年風雨腐蝕,依然堅固如初。有些古城墻上還保留著枯黃色的泥土磚墻,這樣的空間冬暖夏涼。
公元2000年,長城學專家羅哲文教授到舒家塘古城堡考察,他從現存的墻基考證,斷定城堡至少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三
塘也是古時為駐防及傳遞軍情而設的關卡。
屯堡文化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一。湘西鳳凰自明朝晚期成了苗疆的軍事要塞后,統治者在湘西南部修筑了屯堡、城堡、炮臺、碉卡、哨等軍事設施。其中在鳳凰境內就有848座,其間1里1碉、5里1哨、10里1卡、15-30里1營汛。舒家塘古城堡成為當時“苗防”前哨,與周邊白果屯、王坡屯、化眉屯等形成了一道嚴密的封鎖線。古城堡的軍事防御體系和遺存的軍事設防功能、行政機構、官職、駐兵配置,對我國古代軍事文化史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獨特的鳳凰民族屯堡文化,成了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戰爭史的重要依據。
舒家塘古城堡相傳始建于宋,現存的主體寨墻始修于明朝初年。明朝萬歷年間,南方爆發苗民起義。朝廷在原苗防土城的基礎上,特撥白銀萬余兩,驅趕民眾6000余人,開山鑿石,歷時4年,重新加固舒家塘古城堡及周圍的古營盤,舒家塘古城堡由此成為當時威鎮南疆的著名堡壘之一,直至清朝歷代,該堡依舊是軍事重鎮。
舒家塘古城堡占地約8000平方米,修建筑構十分奇妙和講究。其古城墻當時環繞全寨,氣勢恢宏,總長2000余米,高6-8米,墻體厚2米。為牢固城墻基礎,底部全用青石片豎立擠壓,城墻面層則全用精工雕鑿的長方體大青石塊,并拌上石灰漿、糯米飯及麻紗勾縫加固,城墻頂上設有瞭望臺、哨口、炮臺、箭垛。整個城堡建有東南北3個城門樓,每座城樓為2層結構,上有飛檐角的閣樓,下為寬敞的通道,兩扇大鐵門晝開夜閉護衛村寨。
在舒家塘古村落遺址內,還完好地保存有明清建筑的房屋群落30多處,古城墻500多米,古城門8處,古村落遺存64處,古街道青石板路12條,古井4處,古渠道1處,古塔1處,古寺廟2處。這些內容豐富、積淀深厚、特色各異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了舒家塘一幅攝人心魄的古村落遺址圖,張揚著她悠久的歷史和無窮的魅力。
從舒家塘古城堡東門前“八字形”的青石階拾級而上,就到了原設三道城門、現僅存兩道石門的東門。雖然歷經戰亂風雨,東門殘破,城墻城樓被毀嚴重,尚未修復,但石門兩側用石灰糯米漿橫砌的青石墻以及石門框、石門栓還在。古城堡所有城垣基石猶存。登上城墻遺址,頓生鼓角相聞、壯懷激烈之雄風。
神秘的古城堡內大體保留著原來的風貌和格局,其建筑規劃合理,分上、中、下三寨,各寨分明。懷著崇敬的心情,走在青石板鋪砌的巷道中,穿越歷史的腳步聲仿佛也在悠悠回響……所有通道都巧設迷陣,多為丁字型走向,距離不等,四通八達,九曲連環,相似處呈間隔式循環,生人進寨如墜入迷宮……
古城堡的房屋已年代久遠,古舊蒼涼而鱗次櫛比。房屋結構集古代皇家氣派與民俗文化于一體,共180余幢,為5柱、7柱朝天并立,有梁檁穿方相聯,屋頂蓋一色黛瓦,房屋墻體用青石通過手工雕鑿成正方體,或長方體,堆砌得錯落有致。房屋兩側用青灰火磚砌上超過屋面的封火墻,并設有飛檐、鰲頭。堡內設有保家樓,巷邊房屋設有瞭望口、刀槍口等巷戰設施,文武秀才舊居前的練功大石鎖有的重達約200公斤。
每戶大門石門框多用1塊門楣石及門柱石、石梁、門當石各1對組成。石材為青色條石,紋路做工精細。青色門柱石重約千斤,門當石還有菩提鳥等浮雕圖案。
撫摸著這些線條筆直的青色石塊,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瞬間撲面而來,直抵人心……
舒家塘古城堡的構建,折射出古人的山水哲學、陰陽玄理等諸多智慧。整座堡壘的防御體系,按傳統陰陽八卦布置,據說作戰時也按八卦陣法實施指揮。
距舒家塘古城堡1.5公里的王坡頂峰上,距今已900余年的南長城王坡屯營盤雄居高原,冠壓群峰,氣勢磅礴,南北長150米,東西寬50米,城墻高4米,厚度為2.5米。城上瞭塔、炮臺、箭垛猶在,還設有3個哨門,北門哨口地勢平緩,而余下兩哨門陡峭如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據說,王坡為九宮八卦軍事重地,設總指揮中心,舒家塘與王坡遙相呼應,遇到軍事緊急,以烽火為號,傳送王坡總指揮部,指揮周圍64座營盤,傳送1318座烽火臺,最遠可南到廣西龍勝,北到湖北荊市襄樊。
舒家塘雖是軍事堡壘,但這里并不只有戰火硝煙,更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據了解,舒家塘原名“書架堂”或“書家塘”,按村民的說法,是“書架子放在堂屋中間”“飽讀詩書之家所設關卡”的意思。舒家塘非常重視教育,楊氏后裔以楊家將列祖列宗而自豪,代代效法先賢,忠君愛國,習武從文,代不乏人,培養出了30多位文武元帥、將軍、大學士、大官員,是鳳凰縣唯一立有“幃子”的地方。
據考證,僅明清兩代,舒家塘這個小小的營盤寨就先后出過5個舉人,8個貢生,16個文武秀才以及各種名份的士紳120余人。這在偏僻的湘黔邊境,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古城堡房子正面用木板裝飾,門窗上采用圓雕、平雕、透雕、鏤空雕、高淺浮雕和線雕等表現手法,精雕細刻象征吉祥的人物故事、花鳥蟲魚,有“姜太公釣魚”“松鶴延年”“劉海砍樵”“牛郎織女”“張生苦讀”等等,至今仍栩栩如生。
“物必飾圖,圖必有意”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幅雕花窗圖案寓意‘指’‘日’‘封’‘侯’……”
“這4扇雕花門最頂端的雕花圖案分別寓意‘福’‘祿’‘壽’‘喜’……”楊秀河介紹說。
有人評價,舒家塘古城堡木雕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造物思想和藝術成就的體現,是古代藝術審美研究的佐證。
現在,古城堡中還存留著十幾個大戶人家的宅院,帶紋飾的石墻、雕刻精美圖案的柱礎,氣派的青石大門門楣石上都鐫刻有銘言,如“禮重師嚴”“克勤養德”“模范修嚴”“清白家聲”“坦蕩常履”“禮嚴捍衛”“處善循理”“履芳懷潔”“周旋中禮”“常由個中”“動出萬全”“制節謹廢”“出入是門”等……
這些題詞內涵深遠,字體多樣,筆法嚴謹,每句銘言后面都有故事,彰顯出儒家、道家的生存智慧,也反映了漢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體現了當時禮學養廉的社會習尚,頗有步入安泰平和、詩情畫意書鄉世界的韻味。
如今這些豪宅雖有些破落,或大門緊鎖,或僅有殘破的青色門柱石及門楣石赫然矗立,但仍能感觸到當年的文化氛圍、嚴謹家風和氣質精神。
舒家塘的整體格局及建筑風貌保存較為完好,山水關系完整,是鳳凰區域性防御體系西端重要而頗有特色的軍事重鎮和軍士及家屬駐扎城堡。
就地取材、順勢建堡、巧用天時地利,舒家塘這個小小的古村落承載了前人的智慧和軍事謀略,也無聲地講述著發生在這里的往事……
古城堡歷史上兵戰與文化交融后遺存的多元文化特質意蘊深遠,為今人探索戰爭與人性生活美提供了一個唯美的歷史空間。
公元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專家亨利博士考察了舒家塘后這樣感嘆:“我沒有見過比舒家塘更古老、更完整、更完美的古城堡了。”
四
舒家塘沒有一戶姓“舒”,新中國成立后曾來過一位姓舒的書記。臨近的白果村墓地里有一位姓“舒”的楊家夫人。舒家塘現在全村340戶1320人中,楊姓竟占了90%。白果村楊姓也占了九成。
文革后,白果村一戶楊姓村民撿瓦,在屋頂的瓦片里發現了一本被包裹藏起來的族譜……
這重見天日、上了“年紀”的族譜一經打開,震撼世人。這族譜顯示,舒家塘及白果村竟然與一千余年前北宋楊家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楊秀河把這本線裝,破舊,蠟黃,封面脫落,有些紙頁殘損的《楊氏族譜》擺在人們面前時,舒家塘村莊的密碼隨之被揭開。
族譜為清雍正五年(1727年)楊再修編寫。當年,這位老人組織村里的人力、財力,依據古籍,并親自到多地進行實地考證后,編撰了這本族譜。
據族譜記載:北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南方龍知高率民起義,楊家將楊六郎(楊延昭)第三子楊再思(楊文惠)奉旨討伐,征戰于湘黔一帶。征戰中,楊再思途經舒家塘,見位居要沖且石料豐富,便領兵上山,修筑屯堡,建造營盤,派重兵把守。舒家塘從此成為屯兵的軍事要塞。
據說,楊再思不虛名威遠侯王和廣惠王之譽,在建古城堡防御體系時,從諸葛亮“八陣圖”得到啟發,以舒家堂為城堡中心,按照“八卦”圖形,巧布迷陣,精心建造了王坡屯、白果屯等不少古屯和營盤。八卦陣范圍直徑16公里,設40多個兵屯,還建有中圈、外圈1300多個寨堡,這些云盤緊緊相連,捍衛軍事中樞舒家堂。
戰爭平息后,楊再思發動民眾開田種糧,積極傳播耕耘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漢文化,造化邊民,舒家塘因此成了一個固定且具備規模的軍事據點,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成為后來中國南方長城——苗疆邊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1279年,元世祖為平定苗疆,授楊再思后裔楊秀岱為龍虎衛將軍,前往征伐。后楊秀岱長子楊再亨承襲父職任八蠻元帥,建府于楓木林(今鳳凰縣新場鄉境內);公元1351年,元順帝敕楊秀岱次子楊再福為元帥,筑帥府于中寨(今鳳凰縣茶田鎮砂羅寨)。后楊再亨遷瓦窯,楊再福遷入舒家塘。自此,楊家在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我外公楊福昌、母親楊觀菊是白果村人,大舅、滿舅、表哥、表弟等人都是白果村楊姓。”當天見面后,在楊代兵簡單介紹我此行之后,我補充道。當然,我那些從白果村嫁出去的大姨二姨、表姐表妹們也都姓楊。
“我也是白果村的,我們都是‘秀’字輩兄弟。”楊秀河說。
當天舒家塘采訪結束后,我特意去白果村看望了70余歲的滿舅娘,看望了表哥楊秀春。
這次舒家塘白果之行,也成了我尋根問祖之旅。
五
《楊氏族譜》顯示,楊氏先祖為黃帝,《楊氏總譜》則把黃帝、炎帝同列為楊氏先祖,也即楊家將本為漢族。
蚩尤是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祖先。1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將約5000年前的戰神蚩尤與黃帝、炎帝并列為中華人文三大始祖,打破了傳統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
中文姓名很容易同姓同名。歷史上就有多位楊再思。如初唐歷事唐睿宗、武則天、唐中宗三主,廿余年官運亨通、左右逢源的“官場不倒翁”楊再思。
而唐末五代時在貴州、湖南、廣西3省(區)非常有影響的靖州飛山酋長楊再思(869-957年),由于能團結各州的兄弟民族歸順朝廷,且為靖州楊一世祖,親立“再正通光昌勝秀”為楊氏派名字輩,被宋王朝先后追封為威遠侯、英濟侯、廣惠候和英惠侯。這3省(區)毗連地區群眾多建有“飛山廟”(“飛山宮”)來祭祀他。
經我反復考證,大概受限于當時信息獲取的不全面,文革后白果村面世的《楊氏族譜》記載有誤:
一是據史料記載,楊延昭的第三子名為楊文廣(約1012 —1074年),而非楊再思;二是北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南方率民起義的不是苗族首領龍知高,而是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楊文廣受范仲淹推薦,隨狄青南征儂智高并獲勝。三是舒家塘、白果村等武陵山區楊姓為唐末五代時“威遠侯”、靖州楊一世祖楊再思的后裔,楊再思父親為楊居本,而非楊六郎楊延昭。
雖然舒家塘、白果村楊姓并非北宋楊家將直接后裔,但是從目前我收集的資料來看,也正如楊秀河近日所言:
“我們與楊家將是叔伯關系。”
《楊再思氏族通志》記載楊再思遠祖系上古黃帝,若以弘農楊氏世系算,第一世楊敞,第五世為“四知堂”太尉楊震,第十八世為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第二十八世為靖州楊一世祖楊再思;第三十世為北宋楊家將楊業。但楊堅、楊再思、楊業為不同的分支。相當于楊再思為楊業的叔伯的爺爺。
鳳凰古城楊家祠堂由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捐資修建。祠堂里“威震三關”遒勁大字及古城三王廟講述著楊家將威名及楊家后人在湘西的傳說……
湘西鳳凰的楊姓有土家族、苗族,也有漢族。貴州的楊姓多為苗族。2012年8月,城步“苗族楊家將傳說”被確定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現在,舒家塘及白果村楊姓皆演化為土家族。這可作為漢族在少數民族地區逐漸轉化為少數民族的一個例證。
包括舒家塘古城堡在內的中國南方長城——苗疆邊墻,鳳凰區域性防御體系,既為中國少數民族戰爭和鎮壓苗族起義的歷史見證,也是中華民族演化融合的見證。
辛亥革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湘西各民族才真正開始平等、團結、共同發展起來……
從白果村的墓地墓碑可以看到,民國以后,白果屯有3戶土家族楊姓娶苗族龍姓妻子,其中1戶就是我外公娶了我外婆,此外還有娶苗族吳姓妻子1戶。而湘西州這種漢族、土家族和苗族之間通婚的情況在辛亥革命后越來越多。
于我而言,我身上流淌著苗族龍姓的血液,亦流淌著漢族、土家族楊家的血液,民族融合、民族團結是那么地自然而然,而我也從小就自覺自發地擁護和執行民族團結,宛如我決不允許自己的左手和右手相互傷害……
早在2013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而武陵山區飛山公楊再思世系族譜及其文化,映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過程;并為我們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之形成,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地方性實踐案例。
六
“這邊是我們開展文物保護,舒家塘古城堡內村民異地搬遷安置的新家。”鳳凰縣文物局文保員、駐村隊員唐光輝說。
藍天白云下,滿目蔥蘢的雙鳳山邊,一排新建成的別墅樓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白墻、紅窗,有些地方點綴著火紅的燈籠。停車坪里停放著好些小轎車和小卡車,一派現代化“和美湘村”的可喜氣象。
談到產業,楊勇微微皺起了眉頭:
“全村土地總面積5.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48畝,林地面積1298畝;產業主要有水稻、紅薯等種植產業。202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萬元。近三成人口在外務工……”
“我們一直在爭取把舒家塘納入旅游項目,這還得上級政府支持,不然舒家塘真的浪費了自身資源。”唐光輝告訴我。
“村里年輕人在家少,水源、交通和道路均有不足。”楊勇告訴我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曾有老板來我村搞過幾年旅游。我們現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得到政府和領導對舒家塘發展旅游的重視。”
我為此特意聯系了湘西州文化旅游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立超。他表示會關注舒家塘,同時認為需要鳳凰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縣里或許會有統一安排……
但愿如此!這也是文學賦能鄉村振興、我創作此文參與“湖南百家寫百村”活動的意義所在。
據說,古蓮子在泥炭層中埋藏千年后,?經過精細培育,?也能抽出新芽并開花!
我想,泱泱我中華民族,包括歷經戰爭生死與磨難的苗族,包括舒家塘古城堡和白果屯楊家這些土家族后人們,也一定能夠依靠頑強的生命力,穿越前行中的困境,迎來更加美好而絢麗的明天……
“我愿守土復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精忠報國》的旋律依然在耳邊回響,在血液里流淌……
中華民族揚眉吐氣、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的那一天仿佛已在我眼前……
風和日麗下,舒家塘古城堡前粉紅色的荷花大大方方地綻放著,與青山、綠水、藍天、古城堡和發至內心微笑著的人群交相輝映,映襯出一幅“和美湘村”的美麗畫卷……
(文中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龍向陽,男,苗族,1973年1月生,湖南鳳凰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農學碩士學位。毛澤東文學院湖南省首屆少數民族作家班學員,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湘西州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