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艷
通訊員 王旭 王琴 鐘駿鋒
“于新時代浪潮之巔,長江文化脈動不息,文藝之光熠熠生輝,傳承與創新交織,共鑄文明輝煌新紀元?!?月1日,隨著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遇春為第二屆長江文藝論壇作總結并致閉幕詞,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指導,湖北省文聯、華中科技大學主辦,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武漢音樂學院等承辦的第二屆長江文藝論壇,歷時兩日在武漢閉幕。
兩天里,百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大家、學者專家,聯手打造了一場長江流域文藝理論評論的盛宴,一次長江流域文化交融協作的典范。
新聞記者在論壇現場與采訪中發現,“長江”成為高頻熱詞,長江與黃河“江河文化”相互致敬。
長江成了本次論壇高頻熱詞:“你好,長江”
傳承弘揚長江文脈,湖北地位重要、使命光榮、優勢明顯。新時代以來,湖北深入開展寫長江、畫長江、唱長江、攝長江等系列文藝創作活動,推出了一批“長江主題”原創作品。
本屆長江論壇設置主會場主旨發言環節,聚焦“長江文藝的傳承發展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這一核心議題。
《長江文化的承載形式與國民實踐》《郢都文脈: 論屈宋張居正曹禺王元化的文學貢獻》《長江文化與四十年代中國話劇》《長江文化帶城市IP創意寫作與“兩創”開發》《黃鶴樓·江漢關·武漢》《長江流域楚文化的倫理精神與湖北現代文學傳承》《現代文學與作為風景的長江》《從遠古走向未來——簡論長江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系及其當代價值》《長江流域非遺“活起來”的問題及路徑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長江文化藝術研究》《新時代長江主題美術作品的繼承與創新》《建好用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舞臺藝術共享文化基因與“文化長江”超級IP構建研究》……新聞記者在聆聽現場演講和翻閱論壇文集時發現,“長江”二字儼然成了高頻熱詞,從長江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到長江流域文藝作品的經典化研究,再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長江文化藝術研究與傳播,各路學者坐而論道,共同擦亮長江品牌,將一幅波瀾壯闊的長江文藝宏偉長卷徐徐展開。
江河文明深度交融與互鑒:“你好,長江!”“你好,黃河”
本次長江論壇首次設立分會場,由河南省文聯在鄭州大學主辦的分會場同步開啟,以期推動“江河文明”交流對話、融合互鑒。19名河南學者專家參與論壇,就“江河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南風北韻地域文化傳統當代轉化”等話題展開精彩討論。在發言中,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相互致敬、交相輝映。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向云駒,在《“大兩河文明”的藝術表達與文明重塑》主題發言中提到:文明不只有一種文明,也不是只有一個中心,更不是只有一個終極形態,長江和黃河的“大兩河文明”舉世無雙,重塑“大兩河文明”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明起源的深描結果,并由此重塑中國文明的文明形象,這對世界理解和認識中國的文明本質、文化性格、民族精神、國家歷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民以《江河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為主題發言,他表示:“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兩大支柱,他們的互補性,不僅在歷史上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也在當代社會中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鞏固與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p>
學者們紛紛強調長江文化的多元性與獨特性,挖掘兩大流域豐富的文化遺產,以期促進新時代背景下長江文藝的繁榮興盛與發展。正如在河南分會場上,河南省政府參事、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智庫專家王守國表示,“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既是中國文化最本質的特點,也是最根本的優點。只有不斷交流,不斷融合,多種多樣的文化才能夠不斷地發展、完善、成熟。”
(圖片由通訊員丁俊杰、方瑞、孫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