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8月29日晚,舞蹈詩劇《何以相逢》在北京中央歌劇院首演。本劇以徐志摩文學為靈感,在詩作與詩人之間,構建了一種深邃而微妙的共生關系。
《何以相逢》在傳統舞劇的基礎上,放大了“詩”這一主題特質,充分適配觀眾“在劇場做夢”這一對美的追求,以“小而美”的江南散文詩結構,切中年輕觀眾對輕松浪漫性靈的偏好。
在人物設計上,總編導毛偉偉、吳碩并未著眼于具體的歷史人物,而是從志摩詩歌里創作了主要人物“摩”、安瀾園的化身“瀾”,以及取自海寧地名的“寧”等角色。整場演出人物與舞段情景交融,弱化敘事而強調“情”的演繹。
在劇目結構上,本劇以徐志摩重要的詩篇作為全劇串聯主線,從“海邊的夢”開始,至“美的光芒”收尾,融合《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等詩篇,并以浪潮開頭、結尾,凸顯主人公“摩”自海上來,又自海上去的浪漫與自由。
近年來,浙江海寧做強做優“海寧名人”文旅IP,并融合非遺藝術、特色年俗等地方文化,通過線上線下豐富多彩的互動不斷刷新著城市的文化標識。此次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合作的舞蹈詩劇《何以相逢》,成為海寧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嘗試。
本劇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海寧市文旅創意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南湖紅船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中國東方歌舞團、武漢郵政藝術團共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