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記者毛茵)1日,坐在心理醫生面前,16歲的小利一直低著頭,低沉的聲音中透著沮喪,又有憤怒和無奈。“我打完了他也很自責……但是我小時候也看到他是這樣打我爺爺的……”
小利的爺爺是某鋼廠工人,生養了3個兒子。爺爺對爸爸和叔叔們特別嚴,小利小時候就目睹了脾氣暴躁的爺爺打叔叔的場面,爸爸也參與一起和爺爺對打。
小利家經濟條件很一般,但父母對他的生活、學習管得很嚴。可小利并沒有如他們所愿,于是從上學開始就免不了經常挨打。上初三后,小利個子竄到1.75米,脾氣也越來越大。父母教訓多了,他煩了就會揮拳動手,幾次還把父親推倒在地。
最近網上有個僅10秒的視頻,視頻中,一個男生連續抬腳踹向親媽,原因竟然是母親想阻止他玩手機。
為什么小男生情緒會如此暴躁?為什么孩子會對父母拳腳相向?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李聞天發現,在有心理疾患的青春期孩子中,有暴力傾向的不少。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及早管理孩子情緒的重要性。
李聞天博士分析,孩子為什么打得出手,原因至少有三點:一是,因為說沒用。負面情緒如果無“門”可說但又要發泄,只好用打的形式釋放;二是情緒積累的結果。如果孩子長期無法得到父母在情感上恰當的回應,負面情緒往往會壓抑下去,“打”就是有的孩子情緒爆發的產物;三是因為父子、母子間界限不清。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就不會溺愛也不會過于控制,孩子能夠在遵守規則的同時發展自我的部分。反之,孩子就會因要滿足獨立的需要“捍衛”。
李聞天提醒家長,管理孩子的情緒首先要從管理家長自我的情緒開始。給予孩子正確的行為教導,以及正面積極的反饋是十分重要的。當你無法控制、覺得對孩子無能為力的時候,通過尋求積極心理疏導,不僅是解決孩子的問題,也是給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正常宣泄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