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日,園林雕塑家程林森(右)和陳國萍,相約來到20年前他們一起設計制作的二七紀念碑飛輪雕塑前 長江日報記者楊濤攝
今天是我國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以國家名義緬懷英雄烈士。各地也將舉辦紀念活動,表達人們對英雄烈士的崇高敬意。
烈士紀念日設立5年來,舉國紀念的莊重儀式已經形成傳統,成為每個國慶日前的重大活動。這樣的時間安排,讓我們不忘人民共和國是如何建立、怎樣走來的。
緬懷、紀念、崇尚、學習和捍衛英雄烈士,某種意義上也是正本清源。曾幾何時,一些地方的英雄烈士紀念設施荒廢毀棄,網絡上則充斥著對英雄烈士的惡搞甚至詆毀。但黨和政府旗幟鮮明,從烈士撫恤金的大幅提高,做好軍隊英模烈士子女培養,到中央下撥專項經費支持零散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從制度、儀式等多維度進行價值傳導。緬懷、紀念革命先烈弘揚了社會正氣,崇尚、學習和捍衛英雄烈士成為社會共識。
對英雄烈士予以褒揚、紀念,加強對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的宣傳、教育,維護英雄烈士尊嚴,這是一種國家意志。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在建立、完善國家儀禮的同時,還頒布了《烈士褒揚條例》等法規,今年4月制定并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明確要求建立英雄烈士紀念設施,設立烈士紀念日,舉辦各種紀念活動。這些立法和國家儀式強有力地宣示,國家和人民永遠尊崇和銘記英雄烈士為國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紀念英雄烈士,是體認英雄烈士的理想主義情懷和奮斗、犧牲精神,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同樣是不幸的。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革命英雄烈士的精神鑄就了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紀念和尊崇英雄烈士,就是永志不忘國家的本色、民族的底色,就是繼承革命文化,從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汲取精神營養,強化我們的文化自信,強化理想信念,挺起脊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我們今天所處的不是“小時代”,而是一個大時代,大時代需要有大情懷、大擔當。現在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夢想,需要凝心聚力,奮斗圓夢。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要讓英雄人物成為引人向前、催人奮斗的精神坐標。
明天我們將舉國歡慶新中國的生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邁步在逐夢新時代、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銘記英烈精神,繼承英烈遺志,它將照亮前行的道路,讓我們砥礪奮進,書寫新時代偉大篇章。
長江日報評論員 楊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