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發展實踐方面,瑞典著重強調資源配置和市場競爭相結合的項目和工作方案,通過項目實施來奠定社區發展基礎。國家、社區和市場三大領域在穩定和成熟的社會治理格局下相互協作。
社區發展的瑞典模式
提供發展理念 轉變政府職能
社區發展的國際潮流引導著民眾參與,形成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伙伴關系。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政府宏觀調控機制與社會自治功能互補的新型社區治理結構正逐步主流化,已成為構造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的發展趨勢。瑞典的社區發展就是全國性和地域性相互融通,遵循“當代人應為后代節約資源”原則,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內政外交的核心目標,其“共生城市”已成為瑞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和新理念。
例如:1990年和1997年瑞典在斯德哥爾摩建設的“哈馬比湖低碳生態城社區”和“皇家海港生態城社區”就是可持續性城市建設最為杰出的范例典型。這種低碳建設生態社區的理念和實踐為各國的城市社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參考方向和借鑒價值。
調整資源配置 促進市場競爭
政府職能進行轉換后,在市場競爭中解體了單位制社會,并增強了社區對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也就是說,政府管理模式逐步適應全球社會規則,社區通過大量市場化社會公益企業和社會公益基金儲備,結合本土社區的一些具體問題和實際需求,關注弱勢群體,通過擴展組織功能以及良好的市場競爭手段促進當地社區發展和提高社會公益,提供社會服務。
瑞典政府,認為中小企業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創業意識,因此全面改善企業政策法規,采取簡化企業法規框架、多渠道拓寬融資、鼓勵創新創業、實施地區增長計劃、支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等扶持措施減輕了就業壓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目前,瑞典中小企業已成為該國經濟增長的生力軍,為社會創造了價值,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拓寬服務領域 豐富社區生活
大量的國際移民流入,逐步形成了若干國際社區和涉外混合社區,對生活社區的配套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成為國際人口就業和發展的場所。國際化管理方式和社會資本也相應拓展了社區服務方式和服務空間。在社區服務領域中,一些符合國際管理模式的社區服務模式得到很大發展。
以中國上海花木街道聯洋境外人員服務站為例。該服務站以培養社區歸屬感為目的,公開向社會招聘涉外專業社工,幫助境外居民解決各種生活問題,提供優質服務,并就中國春節、端午節,西方圣誕節、萬圣節等多種中外傳統慶典節日開展活動,緩解境外居民思鄉之情,讓其感受中國文化魅力,融入社區生活。
瑞典社區發展與中國社區發展的差異
1主體結構差異
1.瑞典結構
瑞典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社區組織體系由社區議會和市政府組成。在社區服務、社區保障、社區治安、社區教育、社區環境等管理上實行高度自治。(1)社區議會。瑞典社區組織機構由社區議會和市政府組成。社區議會是權力機構,議會正副主席由正副市長兼任,下設若干委員會,由社區居民民主選舉。每月舉行一次例會。同時,“社區”是區域型社會,是社區自治與社會參與的資源整合配置平臺。根據“社區人”的組織意愿,開展各類社區組織,制定規則,進行“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社區管理”以及與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的有機結合。(2)市政府。市政府就是社區政府,是執行機構。社區議會主席由社區議會選舉產生。政府和市場在城市社區發展管理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社區是構筑社會、政府、市場三方互相作用的社會治理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社區發展的主要功能需要增加提高社會公益和處理社區公共事務。社區功能指社區在社會建設與社會發展環境下對“社區人”的社區事務以及社區發展產生的影響活動和發生的效用、效果。
2.中國結構
中國長期以“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作為城市社區的分析框架,已形成中國傳統社區發展工作體制和管理主體。隨著市場經濟以及社區發展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許多城市居民小區自發組織的“業主委員會”已經逐步向多層多元化格局轉變,不斷更新著中國社區居民的聚眾格局和地域模式。
2管理體制差異
1.瑞典管理體制
瑞典國家是在社區規劃、社區組織、社區體制、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社區工作、社區管理等方面通過綜合系統發展來推進社區發展,把“以人為本,服務至上”作為社區發展的核心。政府在社區發展中扮演規劃者、資助者的角色,社區實行高度自治,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政府不干預或者從不采取“由上到下”模式控制和強制社區發展,社區發展依靠社會力量進行自我發育。在瑞典,看不到服務中心大樓建筑或字樣,但是服務卻無處不在,換句話說,你只要有服務需求,服務隨時在你身邊。
2.中國管理體制
中國政府由上到下實行“全能政府”垂直管理,這種體制下的中國城鄉管理模式掌控著全部社會資源。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社區發展正逐步重視城市社區管理和社區發展體制建設,充分體現了中國社區發展是建立在政府行政職權覆蓋下的社會組織職能分化和專門化基礎之上的現代社區。
瑞典社區發展特色對中國的啟示
(一)建立健全社會服務功能。即專業化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為社區提供服務,比如需要一定數量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法律顧問、醫療人員等專業人士。
(二)培育和發展社區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的重要的社會力量就是直接雇傭員工,員工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公共服務。比如:瑞典國家非政府組織的社區,在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各方面都促進了資源和志愿者的流動,起到了積極的貢獻作用。
(三)引進民間資本。發展社區,建立社區公共基金,發展社區企業,將社區發展作為城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規范社區管理和運作。開展并推進比如護理、育兒、教育、就業等社區項目,通過規范化的評估和考核,鼓勵居民參與社區項目,提高服務效率。
(五)構筑良好的社區發展法律環境和制度環境。瑞典國家社區發展的法規體系比較穩定。一般都具備成熟的宏觀管理體制對社區發展進行管理和規劃。
(作者:沈心一單位:瑞典耶夫勒大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