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需要情懷
公益情懷是什么?對于個人來講,是對某一社會發展目標的理想或追求; 對于一個公益組織而言是其使命。幾乎所有的公益組織或運動,都是由對該領域具有高度情懷的人士所開始。情懷受價值觀的支配。一個追求社會公平和公正的人,往往會時刻關注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并愿意努力去消除這種不平等現象。同理,一個熱愛美麗生態環境的人,更愿意支持環境保護等活動。所以說,公益情懷是保證對公益持久投入的基本動力。只有具備這種情懷和動力的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才會堅定不移地去面對和克服。

公益需要專業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的便利、伴之以公益慈善理念和價值觀的普及和弘揚,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開始關注公益,并為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人人參與公益、人人支持公益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然而,由于我國現代公益歷史較短,在公益理論研究與實踐等方面的沉淀較少,我國的公益行業還存在專業性較差,社會對公益的理解和認知不足等現象。具體體現為:
01
公眾參與不夠專業: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有的捐款、有的則選擇直接幫助弱勢群體。但在其過程中,捐款人僅憑自己的一時情懷捐款,后來發現捐款的去向不明,效益不好等,類似“羅爾事件“的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對于直接幫助困難群體的做法,做不好可能會“幫倒忙”。例如:碰到困難人群,不少人傾向于簡單地給點錢了事,而這種行為可能會進一步培養受助方的依賴性,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一些希望直接幫助留守兒童的人士,如果缺乏兒童權益和心里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可能會將需要幫助的兒童標簽化,使其心理受到傷害,變得更自卑。或對兒童信息沒有采取合適的保護措施,增大兒童受害風險; 一些希望幫助災難受害者的人士,由于缺乏對災后心里康復的相關知識,一些活動和做法往往會進一步加重受害者的心里陰影,產生二次傷害等。
正所謂隔行如隔山,不少人也知道“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的道理,但要做好“授之于漁” ,需要對貧困和發展有深入的理解,并熟悉發展項目的工作方法。
02
許多公益組織的治理和管理不專業:
公益的專業性還體現在公益組織的治理和管理方面。如果公益組織發起人缺乏公益的核心價值觀和治理理念,很容易像對待家庭作坊一樣治理所創辦的公益機構,導致機構治理機制失效,公信力喪失。同理,如果缺乏機構管理的專業知識,機構的運作會變得混亂和效率低下,財務管理漏洞百出,人事管理沒有章法,最終也會導致機構的生存危機。公益組織治理和管理的不專業具體表現為:
a)在機構治理方面:主要是理事會對機構不能發揮應有的領導、監督和支持作用。究其原因:一種現象是不少發起人并不理解理事會存在的真正含義和價值,往往因為注冊需要而隨便拼湊,致使理事會成員缺乏對行業的情懷或對機構的貢獻能力,理事會成立后不想也不能發揮其作用;另一種現象是不少機構的理事長同時也是秘書長或執行主任,或是理事長與秘書長或執行主任既是理事會成員又是秘書處全職員工,導致理事會和秘書處的關系混淆不清,甚至將理事會或秘書處變成擺設。
b)在機構的日常管理方面:主要是缺乏完善并符合公益行業特點的財務、人事、內控和決策制度,機構的日常運作仍處于家長式或作坊式的管理模式;有的公益機構簡單地將行政或商業的管理模式照搬到公益組織,忽視了公益組織自身的特點和管理要求。
這種治理和管理方面的不專業必然導致機構的公信力不能得到保證、機構的活力被限制、機構的管理混亂和機構的運作風險加大等結果,這些都將制約機構的發展。

03
許多公益組織的項目執行不專業:
近年來,公益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公益從業人員規模迅速擴大,在公益人才貯備短缺的情況下,導致公益行業從業人員的“新鮮血液”很多,而經過嚴格培訓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公益人才占比很低。且部分資深公益人士已處于領導和管理職位,不再具體操作項目。這種現象導致項目活動設計缺乏精準和深度,項目實施和管理過程機械、粗糙甚至與公益和發展理念、價值觀相矛盾。
04
社會對公益從業人員的待遇認識不夠專業:
由于資金來源于社會捐贈,公益行業需要盡量降低運作成本,將所獲得的資金最大限度地投入項目,讓項目的效益最大化,這樣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持續支持。這就意味著公益行業的工資水平較低,不可能與商業行業的收入相提并論。然而,這并不意味者公益行業的從業人員應該獲得比社會平均水平低得多的工資收入。
社會上有部分捐贈人出于“我出錢、你出力、共同去解決社會問題” 的片面理解,在捐贈中并不愿意承擔公益機構的工資等運作費用。有部分愿意承擔的,也傾向于將比例壓得很低。這些捐助者可能不知道,其實絕大多數公益機構并沒有自營收入,其工資、辦公場所費用等運作費得全部從捐款中列支。
與此同時,行業內的一些機構也對為其從業人員爭取合適的工資水平缺乏信心。這些機構將其職員的工資壓得很低,導致很難找到有競爭力的員工,使機構進入“獲得捐贈少—向員工支付低工資—招到低水平員工—獲得低質量工作—更少的捐贈收入” 的惡性循環。

不少人士甚至將公益從業人員與志愿者等同。雖然一些機構可能會對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諸如餐補和交通補貼之類的補助,公益領域的志愿者是沒有工資的,這也是國際慣例。其原因是志愿者人士并不靠志愿者的工作收入為生,其從事志愿者的工作要么是在生活條件已經具備的情況下的一種個人價值的追求,要么是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與此同時,在大多數情況下,除一些臨時性工作外,全日制的工作并不適合讓志愿者來做,因為大多數志愿者具有臨時性和非全日性特點,并不適合從事那些需要長期和穩定的投入并有嚴格的時間和質量要求的工作。作為公益行業的從業人員,其工作是全日制的,并需要穩定而長期地進行,其從工作中獲得的報酬也是唯一的或是最主要的。一方面,這些人需要養家糊口,另一方面,這些人需要具備行業的專業技術和經驗。因此,出于對行業和專業的尊重,社會應該為公益行業從業人員提供合適的工資水平。
如何推進公益行業的專業建設
01
將資源交給專業的公益機構去做
對熱心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的社會人士和商業機構,除非對公益與發展理念和工作方法較為熟悉,否則最好將自己的愛心捐款通過專業的公益機構來實現自己的公益理想。在捐款前,應對相關公益機構進行了解,熟悉其幫助的對象、項目干預的方法和過程、機構的公信力和執行項目的水平等。通常一個專業的公益機構都會定期給其資助者提供所資助項目的進展報告和資金開支情況,并具備公開透明的項目監測與跟蹤機制,也會為資助者提供實地了解的機會。切勿僅憑一時的感動,對捐款的用途、管理辦法和監測路徑等都不清楚的情況下盲目捐款。更不要向沒有合法省份的機構和個人捐款。
與此同時,應允許將一部分捐款用于公益機構的人員工資和機構運作費用。不過這種費用占捐款的比例應事先明確并得到雙方的認可。
02
制定和落實行業治理和管理規范
在行業規范建設方面: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規定,嚴格杜絕公益組織的理事會與執行機構人員和功能相互混淆的現象,并對公益機構在財務、人事、內控、決策、和信息披露等內部管理方面的機制有明確和嚴格的要求。其次,行業支持性公益組織也應該將此項任務列入規劃。收集現有的成功案例,聚集公益組織治理、管理和公益項目設計、實施、監測和評估方面的資深人士組成資源庫,幫助制定相關行業規范并開展相關培訓。與此同時,已有一些行業標準制定和審評商業機構開始涉入公益行業,行業支持性公益組織應加強與這些機構的合作,引入合適的商業理念和做法。
03
普及公益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建設
目前的公益培訓存在費用高、培訓人員缺乏實戰經驗而照本宣科、培訓地域主要在大城市等問題。資助機構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支持開發公益網絡培訓課程,并聘請相關領域的資深實踐者進行講解和經驗交流。讓公益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使處于邊遠地區的公益人員,可以免費和沒有地域限制地下載和學習有關知識和經驗,并能在線上使自己的問題的到解決或解答。

04
給予公益行業從業人員應有的待遇
公益行業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需要在什么層次才算合適呢?個人認為,公益行業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不能參照商業部門的工資水平,因為商業行業的工資水平受其利潤收入水平所支配,差異很大,是純市場行為。公益行業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應該參照并高于政府部門同等學力/工齡/和責任的工資水平。一方面因為兩個行業都是從事社會工作,并靠社會收入(政府工資來源--稅收也是社會收入)運營;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的工作具有穩定、工作環境條件好、發展空間大等特點。而公益行業的工作具有不穩定、工作環境條件較差等劣勢。
在公益從業人員的工資待遇方面,一些成熟的國際做法值得參考。對于一些成熟的國際援助項目,直接從事項目的人員工資一般可以包含在項目直接費用內,此外,項目總金額的15-30%(依項目規模而定)的部分用作項目支持人員的工資和辦公費等做法是被普遍接受的。有的援助機構對此還有明文規定。
需要強調的是:一方面,合適的薪酬待遇是公益專業的保障;另一方面,專業是建立在情懷基礎上的專業。沒有情懷基礎的專業,往往在工作上缺乏動力,將工作僅僅看成是謀生的手段或權宜之計,而不是自己的事業。這樣的專業人士,一旦有更好的機會就會跳槽,在職期間也多是以應付的心態去工作,不會成為機構提升的推動者和堅定的貫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