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張祖悅 孟婧
11月16日,武漢“社科講壇”走進龜山公園知音殿,特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江風,武漢市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吳明堂,武漢市地方志專家庫專家、原漢陽區方志辦主任方東平三位專家學者,為讀者們帶來了一場以“江漢朝宗——龜山地理位置之優越”為主題的深度對話論壇。
本次活動由武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武漢圖書館主辦,武漢市龜山風景管理處承辦,旨在通過地理、歷史、文化等多維度,解讀龜山在武漢城市發展中的獨特地位。
地質學家的視角:龜山是武漢的“城市脊梁”

首先,李江風從地理學的角度闡述了龜山的重要性。他指出,“江漢朝宗”一詞源自《尚書·禹貢》,意為“江漢匯流,朝宗歸海”,而龜山正是這一壯麗景觀的核心所在。
“龜山雖然海拔僅90.02米,但它與蛇山共同構成了武漢中部的顯著山系,從蛇山向東延伸為洪山、珞珈山,向西跨越長江成為龜山、扁擔山等,在武漢城區綿延30余公里,堪稱武漢的‘脊梁’。”李江風通過翔實的地質資料說明,龜山與蛇山均由泥盆紀晚期的石英砂巖組成,是典型的地質名山、科學名山。
李江風特別強調,龜山不僅在地理上處于武漢的中心位置,更在文化景觀中占據關鍵地位。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到知音文化的發源,從三國時期的軍事要塞,到近代“漢陽造”的工業文明,龜山見證了武漢三千年的歷史變遷。2014年,武漢市更以“江漢朝宗”命名兩江四岸景區,其中龜山“城市陽臺”成為核心景觀,充分體現了龜山在現代城市規劃中的重要地位。
地方志專家的考證:七座古城見證了龜山的戰略地位

吳明堂則從歷史文獻角度,詳細考證了龜山周邊曾經存在的七座古城池,揭示了這一地區作為軍事要沖的悠久歷史。
“約建于東漢建安初年的卻月城,是武漢市中心城區最早的城池,比江南的夏口城還要早20多年。”吳明堂通過大量地方志記載,勾勒出龜山地區城池演變的清晰脈絡:從東漢的卻月城,到三國的魯山城,再到南朝的蕭公城、梁廢城,直至至今仍在使用的漢陽城,以及元末徐壽輝建立的“天完國”都城和著名的鐵門關。
吳明堂指出,唐代以前,龜山與鳳凰山實際上是同一座山體的兩個山峰,統稱翼際山或大別山。宋代以后,鳳凰山得名鳳棲山,而龜山仍保留大別山、魯山之名。這一地理特征使得龜山——鳳凰山系成為漢陽古城天然的北部屏障,歷代官署多建于鳳凰山南,形成了“鳳凰山下漢陽城”的獨特格局。
歷史學者的解讀:水系變遷塑造城市格局
方東平重點闡述了水系變遷對龜山及武漢城市發展的影響。他指出,武漢一帶的長江、漢江、月湖、蓮花湖均為古云夢澤的一部分,由于人類活動才逐漸形成現今的地貌。
“明成化初年的漢水改道,是武漢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方東平表示,此次改道使漢水主流在龜山之北入江,龜山南側河道逐漸淤塞,從而使得漢口從漢陽縣地域析出,形成了今日三鎮鼎立的格局。
對于“漢水改道后漢陽之名為何不改”的疑問,方東平給出了專業解答:“漢水改道時,‘漢陽’之名已使用860余年,這是沿用不改的主要原因。同時,漢陽城西南的夾河水系中仍有漢水匯入,保留了‘漢水之陽'的地理特征。”
互動問答:共話城市未來魅力
在互動提問環節,現場觀眾圍繞龜山地質特征、地名演變、文化地標建設等問題與專家深入交流。有觀眾詢問龜山是否存在寶石資源,李江風明確回應無高品質寶石產出,但砂巖地質中可能存在少量水晶類礦物;針對鳳凰山與龜山的文化關聯問題,吳明堂建議通過步道連通、聯合打造文化主題線路等方式,激活兩地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