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孫瑾杰 袁智
一茶一路,皆有故事。11月15日,武漢圖書館“長江文明”系列活動第十二期《萬里茶道:漢口歷史街區的探尋》在漢口江灘蘭陵門溫情啟程。長江文化研究者、荊楚詩詞旅游推介官袁智帶領市民讀者,漫步萬里茶道雕塑園,穿越蘭陵路,探訪巴公房子,開啟了一場“行走的亞歐茶路歷史課”。

茶路起點不在漢口,但漢口是萬里茶道的“心臟”
萬里茶道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茶葉貿易通道。在萬里茶道文化園,袁智開場強調,“漢口不產茶,卻是萬里茶道真正的核心?!?。他解釋道,“17至18世紀,武夷山茶葉逐漸傳播開來。俄羅斯人開始喜愛中國茶葉,原有的運輸方式無法滿足需求,茶葉便從武夷山穿過江西,匯集到漢口,形成了新的運輸路線。”茶是“南方之嘉木”,但無論茶葉來自武夷山、安化還是羊樓洞,茶源都要先匯聚到漢口這個“東方茶港”,經由這里加工、打包,踏上萬里茶道。
水路,駝鈴與牛車:運輸方式決定茶葉興衰

這些茶在長途運輸中“越走越香”,這個答案藏在“后發酵”里?!痹侵鹨蛔哌^文化園雕塑前向大家揭示萬里茶道傳統運輸路線。“傳統路線中,茶葉先經漢水潮濕的水運環境,再經馬、駱駝、牛車陸路運輸動物體溫促進發酵,最后在極寒中停止,整個過程的溫度、時間完美適配后發酵需求?!彼麑Ρ攘藗鹘y駝隊運輸與近代鐵路運輸的差異:鐵路、海運速度快,沒有足夠的發酵時間和適宜溫度,茶葉風味大打折扣。“一位聽眾驚訝地問:“差異有這么大嗎?”袁智回答:“確實很大。就像普洱茶,生普需要時間逐年發酵,味道才會變化?!?/p>
從順豐茶棧到巴公房子:茶商留下的不只是建筑

沿途,袁智帶領大家辨認了新泰洋行、新泰茶廠水塔、順豐茶棧和巴公房子等歷史遺跡。他指著新泰大樓的希臘柱式說,“這座1924年建成的大樓可謂‘生不逢時’,中國茶葉出口已下滑,但俄商仍有財力修建如此氣派的大樓,足見當時茶葉貿易利潤之厚?!痹诎凸孔忧?,他點出這片區域是“漢口俄風最盛”的地方,并巧妙地從一家現代茶飲店的Logo設計,引申到中外文化交流對生活細節的影響,甚至講解了“溜須拍馬”中“溜須”的典故,引得聽眾連連稱奇。
茶道沒落與新生:從歷史到年輕化傳承

隨著京漢鐵路與西伯利亞鐵路通車,傳統茶道逐漸沒落。1911年武昌起義與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更使中國茶葉出口陷入停滯。有聽眾提問:“是不是因為漢口是東方茶港,才促成了1911年武昌起義?”袁智回答:“這是重要的基礎條件。漢口吸引了全世界商人,不同思潮在這里碰撞,起到了啟蒙作用。見識決定認知,認知決定高度?!?/p>
“但茶從未離開我們的生活?!痹强偨Y道,“世界通過茶葉認識了漢口,漢口也通過茶葉走向了世界。今天我們分享的不僅是知識,更希望大家理解,漢口的發展源于它的開放與包容?!币晃粎⑴c活動的老讀者表示,他們一家4口都來參與了活動,感慨“紙上得來終覺淺,活動很有價值”。
據悉,此次活動還進行了同步直播,觀看總人次達5萬。武漢圖書館“長江文明”系列活動雖暫告一段落,但漫步江城品牌活動依舊繼續,將帶領市民在街巷中讀懂武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