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溫嶺市行政大樓會議室座無虛席,一場會集全國各級人大工作者、專家學者與基層實踐者的深化“參與式預算”工作座談會在此舉行。與會者們圍繞基層民主創新如何在新起點上實現更高質量的深化發展展開深度探討,同時,一部剛剛問世的浙江省級標準——《公眾參與政府預算審查工作指南》引發關注。
活動現場。方申璽攝
指南不僅為公眾如何參與政府“錢袋子”監督提供了清晰的“說明書”,更標志著發軔于溫嶺、已砥礪探索20年的“參與式預算”改革,完成了從基層實踐到制度規范的深刻蛻變。
一部標準解決民主難題
11月3日,《公眾參與政府預算審查工作指南》正式發布。這份指南的誕生,源于一個長期困擾基層民主實踐的難題:公眾參與預算審查,如何從“聽得到聲音”走向“看得見效果”?
“過去,公眾參與常常陷入‘想參與沒門路、有熱情沒方法’的困境。”作為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溫嶺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明連道出問題核心。她手中這份十幾頁的指南,承載的卻是沉甸甸的民主分量。
細讀這份標準,其精妙之處在于將抽象的民主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語言”。 比如,標準明確規定參與人數控制在30至100人,隨機抽選比例需達75%至85%。“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蘊含著既要防止‘被代表’,又要避免‘大呼隆’的民主智慧。”朱明連解釋道。

標準構建的民主閉環更顯匠心。意見跟蹤章節的設計深意,是從意見提出、研究處理到精準回應,都建立了全流程規范。這就像給民主裝上了GPS,確保每一條民意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標準的誕生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民主實踐的生動展示。 從2022年10月啟動預研,到2025年11月正式發布,起草組的足跡遍布杭州蕭山、溫州龍灣、紹興上虞等地。歷時3年,標準起草組共召開了30多場座談會,收集了92條意見建議,每一條意見都被認真對待。
在標準的技術細節中,處處可見民主的智慧閃光。針對預算審查的專業性要求,標準設置了專業技術人員信息庫;考慮到普通公民的參與的實效性,標準明確了重點圍繞預算草案編制、資金分配、績效目標等核心內容開展意見交流;為確保意見落地,建立了從“意見征集-處理反饋-滿意度評價”的完整閉環。這些細致入微的規定,讓民主在實踐中真正“活”了起來。

二十年實踐繪就民主藍圖
時光回溯到2005年,新河鎮的一間普通會議室里,正上演著一場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對話,這便是溫嶺參與式預算的起點。
“那時壓力巨大,政府的‘賬本’第一次被拿到陽光下接受公眾審視,不少同志心存疑慮。”溫嶺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張學明回憶時依然感慨,讓他感動的是,群眾的參與熱情超出了預期。最令他難忘的,是新河鎮那場關于“買車還是修敬老院門”的預算辯論。“代表們爭得面紅耳赤,但這種‘爭’,恰恰爭出了民主的真諦。”
制度的種子一旦播下,就會在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2010年,建立“參與庫+專業庫”,收錄了4萬余名公民和500余名專業人士;2013年,率先實行人代會部門預算票決制;2014年,溫嶺實踐被寫入新修訂的《預算法》第四十五條,完成了從基層探索到國家立法的升華。
“溫嶺實踐為國家制度設計提供了重要來源。”用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副主任周興武的話說,這段歷程,是從初期探索、法律完善到各地實踐的完整演進。
溫嶺市人大預算工委原主任劉永標作為親歷者,用三個“時代”生動概括了參與式預算走過的二十年歷程:“起初的‘乒乓球搖號時代’,要手工整理10多萬人的名單;到了‘兩庫選取時代’,建立了4萬多人的參與庫;現在邁入‘一鍵生成時代’,民主變得觸手可及。”
澤國鎮人大主席王宇峰講述的一個案例,生動展現了這場“預算改革”的深度。2023年,在審議“牧嶼、聯樹小集鎮整治”項目時,代表們發現242萬元的預算遠遠不夠。“我們聯名提出預算修正議案,要求從其他項目調出500萬元。經過40分鐘的激烈辯論,最終以68票贊成獲得通過。”王宇峰說,“這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而是民主決策改變了資金流向,帶來了治理優化。”
與此同時,數字化浪潮為這場民主實踐注入了新動能。會議現場,朱明連現場演示了“參與式預算數智在線”系統:“現在,一位漁民代表通過手機就能對部門預算提出質詢,系統會全程追蹤督辦。三年來,平臺促成預算調整4.39億元,每一分錢都閃耀著民主的光彩。”

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二十年堅持不懈,讓“參與式預算”在溫嶺深深扎根、枝繁葉茂。在民主實踐中,一些看似微小的變化,正悄然改變著基層治理的生態。
作為溫嶺市人大代表,蔡永乾的經歷頗具代表性。“第一次參加預算討論時,我以為只是走個形式,后來才發現我們的建議是有效的。”當他與幾個代表一起推動的橫峰街道“口袋公園”項目從建議到被列入預算并變為現實時,這種參與感發生了質變。“現在每次經過這個公園,看到孩子們嬉戲玩耍,感覺老百姓在實實在在當家作主。”
這種轉變不僅發生在普通代表和公民身上,也深刻影響著政府部門的工作者。王林震是溫嶺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財務科科長,但他同時又是溫嶺市人大預算專家庫的成員,這個“雙重身份”,讓他對預算審查有著獨特理解。“作為‘考生’,我要接受代表質詢;作為‘考官’,我要審查其他部門預算。這種角色轉換讓我深刻認識到,民主不是對立,而是共建。”
這一實踐的價值,也獲得了學術界的持續關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張開平持續追蹤溫嶺實踐十五年:“2005年,溫嶺開展了著名的采用乒乓球搖號的協商式民意調查,邀請村民共同商談預算分配。二十年后,溫嶺不僅堅持了下來,還實現了數字化迭代。這種持續創新的精神,是溫嶺經驗的可貴之處,也是中國民主保持活力的密碼。”
數據顯示,二十年來,溫嶺參與式預算已累計吸引12多萬人次參與2400多場民主懇談,促進政府調整預算近50億元。市鎮兩級人代會通過預算修正議案157件,修正預算1.36億元。2022年上線的“參與式預算數智在線”系統,三年來收到意見建議1415條,促進吸收意見572條,調整預算安排4.39億元。
“20年的參與式預算民主實踐,是跨越任期界限的使命接力,”朱明連表示,正是無數人的非凡堅持與代代相傳的接續奮斗,讓根本政治制度從紙面走進人心,讓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充分彰顯。
將所有這些個體的感受、實踐的成果和理論的思考融匯貫通,溫嶺的探索道出了支撐這場二十年民主實踐的關鍵所在——民主的土壤、黨委的重視、人民的支持、人大的堅守、時代的呼喚。這五大因素,如同手的五根手指,握成了推動民主進步的拳頭。而其中靈魂,正是制度的初心與人民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