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鄔曉芳
通訊員 趙婧
秋風和煦,江波蕩漾。10月31日,今年國慶期間已經全面開放的武昌灣1956公園,游人不斷。
該公園為原武昌造船廠舊址,改造完成、全面開放后,作為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節點,它正以生態觀光、工業遺產與紅色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成為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城市新客廳”。

公園里,隨處可見身著統一紅馬甲的武漢文旅志愿者,青春朝氣的面龐、熱情專業的服務,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得市民游客與他們合影、為他們拍照。



“能把武漢的紅色歷史講給更多人聽,是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史韻格笑著分享感受,多次參與志愿活動,不僅讓他們豐富了閱歷、提升了溝通能力,更在服務中讀懂了城市的文脈與溫度。
公園內移步皆景,浩蕩的長江與橘紅色的鸚鵡洲大橋構成天然畫框,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拍照。志愿者們早已提前踩過點,對最佳拍攝角度了如指掌,他們既熱心幫忙拍照,又主動提供指導。甚至活動還沒開始,還沒穿上統一服裝,就已忙著幫游客拍照。

“這邊逆光拍,能突出江橋呼應的層次感!”“阿姨您站在欄桿旁,以江面為背景,拍出來特別大氣!”“這個場景用這個姿勢拍照效果不錯,您來試試!”



伴隨著提示聲,“咔嚓咔嚓”的快門聲此起彼伏,緊隨其后的是游客們“拍得真好看”“還是你們年輕人懂行”的贊嘆。有阿姨看到照片后非常滿意,掏出包里的零食、糖果塞進志愿者手里,“太謝謝你們了,阿姨請你們吃糖!”

來自武漢音樂學院的志愿者易靖看到公園內放置有一架鋼琴,便上前即興彈奏起來,彈琴的剪影、流淌的旋律與奔流不息的長江相映成趣。這一幕,被游客們頻頻定格,工業遺產、紅色文化與藝術靈感,為游客的照片增添了靈動意境。“大江大湖大武漢,我們在樂曲聲、波濤聲中聽到了英雄城市的生生不息、蓬勃朝氣。”不少游客動情地表示。

在提供文化講解與拍照指導的同時,志愿者們還化身“環保科普者”,他們向游客介紹三級防洪步道的設計原理與江灘植物多樣性。與此同時,他們還不忘做“安全守護者”,溫馨勸阻一些試圖繞過防護欄靠近水邊的市民游客:“現在還是秋汛期,江水很深,安全問題可不能有絲毫馬虎。”

被志愿者們的正能量所打動,一名小男孩主動在哥哥姐姐面前踢起正步,以表達自己想向他們學習的心情。“我們做志愿活動傳遞正能量,大家感受到了然后又回饋給我們,這何嘗不是一種雙向奔赴,用一句歌詞來概括就是‘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志愿者李飛說。

這些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不僅是公園的“服務者”,更是紅色歷史的“傳播者”、英雄城市的“代言人”。他們用青春力量,讓武昌灣1956公園的紅色記憶更鮮活、生態之美更動人,更以志愿微光匯聚成炬,為武漢打造“志愿者之城”“文化之都”添磚加瓦,讓城市文旅的魅力在長江之畔持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