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裕
通訊員 周薇
近日,武漢市第十九屆教師五項技能競賽結果揭曉,來自武漢市第十五中學的英語教師鞏慧捷榮獲特等獎。從教五年的她,不僅在賽場上沉著應對、巧妙設計,在日常帶班中也逐漸摸索出一套“剛柔并濟”的育人方法。賽后,鞏慧捷接受新聞采訪,講述她從“關注個別”到“營造整體”的育人理念之變。
現場抽題 即興發揮
一節課設計五個教學亮點
鞏慧捷參加的是市賽階段的五項技能比拼,重點考查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與課堂呈現水平。她抽到的題目是高中英語《體育與健康》單元的閱讀課,需全英文授課。雖是現場抽題、即興發揮,她卻巧妙融入武昌區“體育C位”的區域理念,整堂課設計出五個清晰的教學亮點。
她從“猜測游戲”導入,用關鍵詞加肢體語言激發學生興趣,現場評委頻頻點頭;接著帶領學生從郎平、喬丹的案例中挖掘“永不言棄”“團隊協作”等體育精神;再通過體育視角,引導學生對比學習其中蘊含的中西方文化的異同;讀后環節,她設計“我心中的傳奇人物”分享活動,將視野拓展至科學、文學等多領域;最后,她回看武漢長江文化藝術節,將“城市精神”比喻為另一種傳奇。
“那節課的節奏很緊湊,但不是趕,是層層推進。”鞏慧捷說,“學生不僅在學英語,也在思考文化、理解精神,這才是完整的教育。”

從“睡覺大王”到“一日班長”
她用“三方協議”解決手機難題
作為班主任,鞏慧捷她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班上一位男生白天總在睡覺,但“只要醒著,思維就特別活躍”。
她先將他調到講臺旁,觀察后判斷是“晚上手機玩太晚”。于是她啟動“家校聯動”,把學生、家長請到學校,三方共同擬定《手機使用管理條例》,明確每天使用時長、晚上上交時間、周末特別安排等內容。簽字執行后第二周,該生白天睡覺問題“解決了八成以上”。
此外,這名男生還愛在晚自習講小話。鞏慧捷沒有直接批評,而是讓他擔任“一周臨時班長”,體驗管理班級的難處。“當他站在講臺上,看到臺下同學不聽指揮時,才真正理解紀律的意義。”她說。
她還為他安排一名學習習慣更好的朋友,組成“學習共同體”,互相帶動。問題雖未完全根除,但學生態度與行為已有明顯改善。

從“關注個別”到“營造整體”
教育理念實現質的跨越
回顧五年講臺生涯,鞏慧捷的教育理念經歷了深刻轉變。
“剛剛帶班時,我將工作重點放在個別問題學生身上,試圖通過解決個別學生的問題來維護班級秩序。”她坦言,“然而,這種做法往往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班級問題。”
隨著經驗的豐富,她逐漸認識到,一個班級的學風對于整個班級的發展至關重要。于是,她將工作重點從抓問題學生轉變為抓班級學風,通過制定明確的班級規章制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等方式,促進全班學生的共同進步。
“這種轉變不僅能讓班級更加和諧穩定,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更能為所有學生的向上生長提供豐沃的土壤。”鞏慧捷說,“當教育從‘救火’變成‘播種’,慌亂自然會讓位于篤定。”


同一節課在兩個班上
她能上出兩種效果
比起班主任工作,鞏慧捷更熱愛教學本身。她認為教學不是重復勞動,而是“極具創造性的工作”。
她以近期“讀后續寫”專題課為例。在第一節課,她采用“先輸入再輸出”的方式,先講單詞句型再練習,結果學生參與度低,課堂沉悶。她迅速調整,在第二個班改為“邊輸出邊輸入”,從學生已背句子入手,邊講邊拓展,課堂氣氛明顯活躍。
“同一節課,在不同班級完全可以不一樣。”她說,“教學是動態的,教師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策略,這就是教育工作最迷人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