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靜嫻
在剛剛落幕的武漢市第十九屆教師五項技能大賽上,來自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的教師李楨,捧起了令人矚目的特等獎證書。這位曾帶領學生斬獲世界冠軍,編排的節目亮相央視春晚和冬殘奧會開幕式的特教老師,用跨界融合的才藝展示和深耕不輟的備賽付出,詮釋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真諦。
李楨在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后臺
90節課爛熟于心,為備賽扇子練壞10把
“這場比賽是我見過最難的,但也是收獲最多的?!被貞泜滟悮v程,李楨感慨萬千。賽事周期橫跨近10個月,從洪山區選拔到武漢市決賽,一級級篩選如同“升級打怪”。僅第一階段的教學設計環節,他就需要熟練掌握三個單元共90多節課的內容,涵蓋古典舞、聲樂、武術、戲曲等多個領域。
備賽期間,為了應對未知的授課需求,原本教舞蹈的他從零學起:“扇子功真是隔行如隔山,剛開始手指都不靈活,轉起來總掉。”李楨說,為了讓動作形成肌肉記憶,他每天在辦公室練習,光扇子就練壞了10把;為了更好地呈現岳飛的形象,他在辦公室也穿上厚底靴,厚底靴剛開始穿時頻繁崴腳,他硬是穿到“像長在腳上一樣”。暑假里,他還專門練習鋼筆字和黑板字,彌補舞蹈學科缺乏板書訓練的短板。
李楨和學生在一起
不僅如此,李楨還笑稱:“通過這次比賽,我的針線活也變厲害了!”無聲授課的20分鐘時限,讓他在教具服裝改造上也花費了大量精力:“舞蹈課要展示不同人物形象,換衣服得快,不然耽誤上課節奏。”于是原本生疏的針法,到后來能熟練把復雜戲服改成一扣即穿的樣式。
比賽中穿羅漢服授課時,他因緊張拉錯線,衣服瞬間成了死扣。“當時能感應到評委的目光,也知道時間在走,心里急但不能慌。”他順勢笑著對“學生”說:“同學們,這衣服我太喜歡了,舍不得脫啦!”一句機智的話,讓課堂多了份生動。
聽不到但看得到,他研究出手語朗誦
4分鐘的才藝展示環節,成為李楨教育理念的集中呈現。伴隨著京劇流水板的節奏,他以岳飛形象手持長槍登場,武戲表演剛勁有力。突然長槍落地,靜音環境瞬間模擬出聽障孩子的感知世界,隨后他緩緩撿起長槍:“我們聽不到但可以看得到,我和孩子們一起研究出了手語朗誦,對!看朗誦!”
背景音樂中,他用手語演繹《滿江紅》:“怒發沖冠”時手勢剛勁,“壯懷激烈”時幅度拉大,“每個情緒都有對應的力度,就像說話有抑揚頓挫一樣”。

這一創意并非臨時起意。早在2022年冬殘奧會期間,李楨就與畢業的就職于中國殘聯藝術團的學生反復琢磨,如何讓聽障孩子通過手語感知文學情感?!袄收b有強弱起伏,手語也該有力度和幅度的變化?!彼蚱苽鹘y手語歌的刻板印象,讓手語成為傳遞情感與思想的橋梁,并將這一探索融入日常教學,“舞蹈是媒介,得讓孩子懂背后的文化,不然動作再標準也沒魂。”
如果說技能是“筋骨”,那么教育思想則是“靈魂”。備賽過程中,讓李楨感觸最深的,是自身眼界的開闊。
“華師附小的彭老師點醒了我,她是全國教育工會青教賽一等獎獲得者,她告訴我不能只停留在技能展示上,要跳到‘教育家精神’的高度?!痹诮ㄗh下,李楨把去年到今年10月的《人民教育》雜志都閱讀了一遍,從讀不懂、記不住的痛苦,到逐漸豁然開朗?!澳切┧槠闹R好像長出了觸手,彼此連接。我感覺自己不能再只做一位‘教書匠’了?!?/p>

“這份榮譽不是終點,是給特殊孩子們的‘新起點’?!崩顦E說,未來他會帶著備賽時的韌勁與新悟到的教育思路,繼續做孩子們的“舞蹈哥哥”,用更有溫度的教學,幫聽障孩子們搭建起通往廣闊世界的橋梁。
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黨支部書記霍曉紅表示,作為中青年教師優秀代表,李楨以舞蹈為媒,激發了全校教師“比學趕超”的熱情,增強了大家對特教事業的認同與熱愛。近年來,學校通過“老帶新”模式,由李楨等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新進舞蹈老師排練節目、示范教學,以實際行動帶動年輕教師成長,形成了“言傳身教、奮勇向上”的良好氛圍,為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注入了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