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洲區倉埠街項山村青瓦白墻的徽派建筑仿佛山水畫 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航拍
7月23日訊 新形勢下如何深化農村改革,是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關注的重要問題。他強調,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改革涉及面廣,關系社會穩定。一方面要積極改革,敢試敢闖,另一方面要積極穩妥。武漢在處理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方面,摸索出了一些路徑,多項試點在全國有示范意義。
推行“農房貸”,喚醒鄉村沉睡資本,走在全國試點前列
7月7日,小暑時節農事忙。江夏區農民朱昌勝在自己承包的藍波灣度假村忙活著,這里正接待著上百名鄉村采摘的市區游客。朱昌勝說:“多虧搭上了‘農房貸’的政策順風車,農家樂才做了起來。”
2017年初,朱昌勝缺錢買魚苗飼料,村干部告訴他,江夏區有個“農房貸”政策。隨后朱昌勝用一套農房作抵押,在武漢農商行貸了1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2017年末,朱昌勝又用“農房貸”貸到了21萬元作為流動資金,拿下藍波灣度假村的承包經營權。
2015年底,江夏區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由于初期配套政策不完善,2016年全年農房貸僅辦理3筆,總金額僅55萬元。
2017年,江夏區就此展開研究:既然是好政策,就要大張旗鼓搞,又不能冒進,必須積極穩妥解決其中的問題。
確定思路后,江夏區簡化辦理流程,打造農房貸“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引導銀行開通農房貸“綠色通道”、下放大額農房貸審批權限,還探索出“農房+”貸款新模式,只要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用途,經營戶的土地經營權都可打包抵押,大幅提升了貸款規模。
“農房貸”利用閑置農房喚醒鄉村的沉睡資本,助推農村產業發展。目前,江夏已累計發放農房貸1127筆72584.1萬元,余額54567.3萬元。在業務規模、辦理程序等方面,江夏已走在全國59個試點縣區前列。
“三鄉工程”讓武漢成為鄉村振興的全國典型
在穩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同時,武漢市積極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2017年獲評“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成為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典型之一。
黃陂區杜堂村的“木蘭花鄉”是武漢市“三鄉工程”的樣板。說起杜堂村的蝶變,不能不提到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葛天才,這個“返鄉能人”讓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葛天才在外多年積累了一定財富,2014年他回村牽頭對杜堂村進行改造。流轉杜堂村林地建設花卉苗木基地,流轉耕地、水面、林地等,將杜堂村打造成獨具魅力的美麗鄉村,經過基礎設施改造,村灣面貌煥然一新。
葛天才深知,沒有主導產業,還是難以改變農村貧困現狀。經過多地調研,他決定聘請頂級設計院做設計規劃,集中流轉村里部分土地開發花卉旅游產業,成立了木蘭花鄉旅游發展公司。“木蘭花鄉”景區投資3億多元,按4A級標準打造成一個集花海、游樂、民宿、特色美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品牌休閑觀光旅游區。“木蘭花鄉”自去年3月底對外營業以來,接待觀光游客超過20萬人次。
考慮到村里許多農房閑置,土地大面積撂荒,葛天才動起腦筋:將閑置資源整合起來,盤活鄉村經濟,成立合作社以入股的形式將閑置房屋進行裝修,出租給城里人,僅房屋一項保底收入就接近兩萬元。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不僅有了房屋出租的分紅,還可在景區內打工。村民們的荷包漸漸鼓起來了。目前,景區已安排800多人就業,3000余戶農戶靠景區脫貧。
像葛天才這樣能人回鄉的情況,在武漢并不少。武漢市出臺“黃金20條”“鉆石10條”系列政策,2017年共吸引409位能人回鄉創業,各類社會資金投入160.1億元,空閑農房出租10078戶,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22.12億元,對年度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達到56.42%,涌現出葛天才等一批帶動型能人,建立起杜堂村、小朱灣、花博匯、靠山村等一批創新創業基地。 (記者馬振華 戴紅兵 馬輝 賀亮 黃瑩 胡蝶 舒翔宇 林敏 朱波 王晶 李亦中 劉海鋒 楊帆 劉嘉 見習記者覃柳瑋 實習生甘小芳 彭曉鑫 通訊員葉翩 吳瓊 呂作武 彭立新 吳慧 周晶晶 劉紅穩 占海燕 王林軍 王恒 林琳 鄒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