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12月7日訊(長江日報記者王亞欣 通訊員文翔)7日獲悉,武漢市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已通過中國地震局專家組驗收,并正式運行。這一系統彌補了武漢市地震災后沒有地震烈度速報的空白,分布在全市的25臺地震儀將即時采集地震數據。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響的強弱程度,是在沒有儀器記錄的情況下,憑地震時人們的感覺或地震發生后器物反應的程度等,定的一種宏觀尺度。而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將這種“感覺”精確化,利用觀測地震動記錄,無需現場調查而快速計算各觀測點的地震影響程度,進而為人員傷亡估計和經濟損失評估以及地震應急救援決策和工程搶險修復決策提供依據。
武漢市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共部署數字地震強震儀25臺,其中新洲區5臺、漢南區1臺、黃陂區4臺、東湖高新區2臺、青山區1臺、東西湖區3臺、江夏區2臺、蔡甸區4臺、硚口區1臺、江岸區1臺、漢陽區1臺。開發核心端數據分析處理系統及展示系統一套,手持設備26臺,主要功能為實現地震監測數據GIS圖層展示、地震應急指揮、地震災情數據的移動上報、監測臺基礎數據管理,以及配套的計算及存儲硬件設備。
武漢市民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設備將確保在發生較大地震的情況下,能夠把地震三要素(地震時間、地點、震級)與我市不同區域受地震影響程度的情況(地震烈度)速報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基層三網一員工作人員 。同時,基層三網一員工作人員,能夠通過獲取的地震三要素信息,獲取震中位置,通過手持設備導航到達震中地區,并快速收集帶定位信息的地震破壞、影響照片、視頻并上報,使得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能快速匯總實時和現場數據,快速分析地震影響程度,從而合理分配安排地震應急力量,實現地震的有效應急。
據了解,武漢市屬于長江中下游地震帶,該地震帶在歷史上有記載的6級地震包括1631年湖南常德6級地震,1856年湖北咸豐大陸壩6級地震,1624年揚州6級地震, 1979年溧陽6級地震等。武漢市具有發生5~6級地震的地震地質背景,武漢市市域及周邊(北緯28°~33°,東經111°~117°)歷史記載曾發生5~6.25級地震有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