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公布了全省2017年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的十大典型案例,記者梳理發現,十大典型案例小到快遞,大到婚房,還有被免費旅游忽悠買保健品的老年人,省消協也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提升消費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積極向有關部門或當地消協組織進行投訴,依法維權。
免費旅游買回近七萬元保健品
在十大典型案例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濟南市70多歲的所老太太,2017年11月15日向山東省消費者協會投訴,反映她和老伴參加了由山東某保健品有限公司組織的赴南方免費旅游活動,旅游期間該保健品公司舉辦所謂的健康知識講座,在講師的多次“洗腦”誘導下購買了180瓶、價值69900元的某品牌保健品。回來服用后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遂與該公司聯系要求退貨,公司辯稱旅游期間購買的產品與己無關,不予退貨。省消協受理調解,最終該公司登門將未服用產品取回,退回貨款34950元。
此外,新泰市李先生、張女士、仇女士等33位老人于2017年3月6日,在新泰市某商業中心的一家保健食品經營部舉行的保健食品展銷會上,經推銷人員推薦,讓每人各交500元保證金分別帶走一套益生菌,并且承諾保證金分3個月返還,前兩個月各返還200元,最后一個月返還100元。當第二個月老人們去要保證金時,發現經營部關門停業,下落不明。無奈,向市消費者協會投訴。消協工作人員多次溝通調解,李某認識到自身錯誤,向老人們返還了5700元的保證金。
據悉,保健品領域的投訴也是近幾年來的投訴熱點之一。經營者通過炒作各種高科技概念,宣稱或暗示具有疾病預防和治療功能,誘導消費者,以及通過變相發布虛假違法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一些恩惠手段如有獎聽課、名醫會診、免費旅游、免費體檢、家訪送禮等,誘使老年人以高價購買只具有普通保健作用的保健品也是常見問題之一。在保健品領域消費時常出現退還款難的問題,當消費者發現問題要求退換貨時,售后服務人員以醫生的身份勸說其繼續服用,或者以各種理由推脫責任,甚至以技術手段屏蔽消費者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