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鐘,新發地市場的交易高峰期已過,食品安全檢測室門前卻依然排著長隊。幾十個商戶的手中拿著大蔥、白菜、土豆等多種蔬菜,在排隊等待著送檢。新發地批發市場的食品安全檢測室從建設至今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時間,檢測室的設備在不斷更新升級,各類農產品的檢驗合格率每年也都在提高。作為首都農產品供應的“晴雨表”,新發地市場承擔著首都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在農產品安全檢測上也不斷完善體系建設。目前,新發地批發市場的食品安全檢測室向商戶提供24小時食品檢測服務,“每天上午人更多”,食品安全檢測室的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凌晨一二點開始,就有商戶來到檢測室進行農產品檢測,一直到下午3點多,日復一日。
質檢體系日趨完善
新發地批發市場的食品安全檢測室從建設至今已走過近20年的時間,作為京城農產品供應的主要關口,新發地在食品安全檢測上從未松懈。檢測室的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隨著檢測體系日趨嚴格,近幾年農產品的檢驗合格率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從目前的檢測數據看,1000個樣品里最多可能會出現四五個不合格。
提供送檢服務是檢測室的常規工作之一。目前,大部分采購方在采購前都首先需要商戶提供產品的采購證明、檢測報告。進入批發市場的產品,一部分在產地是有條件做檢測報告的,還有一部分在產地并沒有進行檢測,因此需要在進入市場后送到檢測室來進行檢測。目前,快速檢測室主要用來對商戶送檢樣品進行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等農藥殘留的檢測,大約40多分鐘就可以出具檢測報告。
另外,檢測室每天還會對市場上的產品進行抽檢。抽檢品類覆蓋蔬菜、水果、牛羊肉、豬肉、淡水魚等,每天都會不固定地抽檢某幾個品類。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發地市場每天的車輛進場數為3000多,每天的抽檢工作會覆蓋1000多輛,部分商品進場后可以銷售很多天,因此總的來說,基本上一周就可以將市場上的所有車輛輪流抽檢一遍。
目前,新發地食品安全檢測室在不斷升級中已由原來的100平方米擴大到500平方米,配有各類大中型檢測設備,專職工作人員20余名。據悉,今年1月,新發地市場還與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正式簽約,建設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新發地檢測分站,這意味著新發地將正式引入更專業的“第三方”質檢力量。屆時,檢測室將承接2000-3000批次/日的快檢工作,常規國標方法檢測能力達年均樣品8000批次,出具正規快速檢測證明,達到無產地證明產品全覆蓋檢測。并且將編制質量晴雨表,對檢測開展大數據分析,根據分析成果細化監管規范措施和市場準入準則,逐步將檢測結果轉化為提升產品質量的生產力。
倒逼生產源頭安全
自新發地市場開始陸續對進場的農產品檢查“兩證”以來,進場的農產品車輛必須出示產地準出證和產品檢測證,過去那種出了事情還可能不知道產品產地的情況現在已經幾乎不可能再發生。
食品檢測工作的嚴格執行,倒逼產地源頭去加大安全把控力度。檢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一旦送檢、抽檢的樣品檢查出有問題,都會立刻停止銷售,打回產地,情節嚴重的市場還會直接聯系當地相關部門。“曾有某地拉來40多車白菜,在抽檢時被發現全部含有甲醛,這種情況就是立刻全部退市,然后我們市場向當地政府發函,如果再有這種現象,該地的農產品將不允許再進入北京市場銷售。”
食品安全如果從流通環節抓起的話往往是“出力不討好”,批發市場只提供交易平臺,關鍵還是要從源頭解決問題。據悉,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農產品根據季節不同輪番供應到北京市場,過去,當地農民只顧賣掉農產品,在政府監管不夠嚴格時確實容易出現亂象,不過在農業局、食藥監等部門的不斷加強管理下,那些惡意用藥、催熟現象已經很少了。
業內人士認為,利益驅動確實是使用禁藥的最大根源,不過相關部門針對此問題只有堵,沒有疏,市場缺乏明確的指導意見和行業規范,大部分從業者只知道不能用什么,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怎么使用,或者怎樣用科學的手段生產、運輸,這部分人群很龐大,卻并不具有最先進、科學的專業知識。在生產源頭首先要有相關的用藥、養殖方面的指導規范,幫助農戶從零散、混亂的初級“小作坊”向科學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生產轉變,后面的運輸、流通等環節才有可能順暢。可信賴的大型生產、養殖方越多,意味著下游的食品安全越有保障,再推行產銷對接、基地直供模式,減少中間流轉環節,有問題也可以直接追溯到源頭。
提檔升級保供應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立已有30年,目前承擔了首都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
市場建設初期只是一個占地15畝、管理人員15名、啟動資金15萬元,連圍墻都是用鐵絲網圍起來的小型農貿市場。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北京乃至亞洲交易規模最大的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據悉, 2017年新發地市場交易量1618萬噸,交易額816億元人民幣,交易量、交易額已連續14年在全國46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雙居第一,是首都名副其實的“菜籃子”和“果盤子”。
“新發地”早被視為首都農產品供應的晴雨表。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曾透露,當前新發地市場每天蔬菜成交量底線是1.6萬噸,果品成交量底線也是1.6萬噸。有這兩個1.6萬噸的保障,北京農產品供應就是綠燈,否則就會變成黃燈或紅燈。目前,新發地市場在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湖北等全國多個省區建有14個分市場,這些分市場承擔的功能都不一樣,而目的只有一個:保障首都城市安全穩定的農產品供應。
在保供應的同時,新發地近年來也在“內升外擴”戰略的指引下進行了全面的提檔升級,重點加強了國際水產城、農業科技園、蔬菜交易樓、12萬噸冷庫、綜合交易大廳、電子商務平臺、便民社區直通車七大項目的建設。未來,新發地市場交易模式將借鑒韓國,從各地拉來的蔬菜瓜果進入市場后將首先進入政府投資的農產品包裝市場,進行農產品的二次檢測并包裝成為各自的品牌后再統一拉到市場進行交易,分流到二級市場。
據悉,新發地市場現有土地1680畝,其中的670畝土地將用于建設綜合性的地上三層地下三層的農產品市場,包括冷鏈交易區、果品交易區和蔬菜交易區,車輛可以直接開到各層裝卸貨。余下的1000畝土地將重新規劃為綠地,進行植被改造,讓新發地市場成為集觀光、旅游功能于一身的花園式購物中心。除了升級改造外,新發地市場還將繼續加大北京市便民蔬菜直通車和社區便民菜店的覆蓋面積,有效減少城市內的游商,解決市民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并拓展“互聯網+”模式及B2B、B2C、O2O等定點配送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