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在2018年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戰略思想,強調必須堅持監管部門的職責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提出“四個最嚴”指導方針,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職責定位就是要落實好“四個最嚴”,對企業產品質量安全履行好監督責任。
食品藥品安全是政府公共安全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安全問題屬于公共產品范疇,是政府必須向公民提供的、也應當著力提供好的一項服務。曾有學者研究指出,政府職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正向而言,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務,供給公共物品;反向而言,政府則需要承擔公共風險,提供公共安全。因此,一國政府在公共安全問題上的成效,集中反映了其行為責任能力。食品藥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安民之策,各級政府應當將其作為公共安全職能的重要內容,積極厘定公共政策,包括其監管政策,實現從常態管理向動態管理、從危機管理向風險管理的轉變。
食藥監管是保障民生底線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食品安全是民生,民生與安全聯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政治。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食品藥品安全關系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現在談保障和改善民生,食品藥品安全始終是繞不過的話題。倘若食品藥品安全這樣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能很好地實現,勢必影響到人民群眾全面實現小康的獲得感和體驗感,也勢必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進而影響到黨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公信力。加強監管正是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重要工作安排。
食藥監管應突出對公共利益的守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具有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特點,企業掌握著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信息以及其中的不安全因素,由于不安全因素在市場交換過程中難以完全顯現或顯現成本很高,普通消費者往往難以辨析,單憑市場機制難以淘汰不安全產品。必須通過政府相應的制度安排實施干預,加強對食品藥品的監管,才能更好地改善對市場主體的激勵約束條件,使其行為符合社會的總體利益。但與此同時,正因為企業在食品藥品安全中所處的角色,食藥監管部門不能代替企業承擔主體責任,不能做企業的“保姆”,食品藥品安全不能成為監管部門的“獨角戲”,也不能成為“貓捉老鼠”的“動畫片”。只有突出食品藥品監管對公共利益的守護,突出強調企業主體責任的監督落實,喚醒食品藥品業界,特別是產品生產者的依規利群意識,才能更好地彰顯食品藥品安全供給的公益性,也更能體現食藥監管部門作為“監督者”的職責定位。
食藥監管還應實現層級合力。當前,食品藥品安全仍處于問題易發多發期,違法違規行為總量仍然偏大,多發頻發、重復反彈、前整后亂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小散業態成了違法犯罪洼地,屢屢出現諸如非食用物質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劑濫用等帶有明顯主觀惡意和隱蔽性的違法犯罪行為。究其根源,固然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的客觀原因,但是有的地方監管部門監管職責落實不到位,甚至動輒以所謂“產業發展”“招商引資”之類非公眾利益理由弱化安全監管責任,導致“破窗效應”“劣幣驅逐良幣”帶來負面影響等主觀原因也不容忽視。為此,食藥監管要著力科學劃分事權、加強隊伍建設、實現層級合力。在國家層面,應強化監管政策的頂層設計,加強對產品研發過程和相關質量管理規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在省一級,應強化監管政策和安全標準的組織落實,加強對高風險或較高風險產品生產及相關質量管理規范執行情況的監管;在市縣層級,則側重于組織落實對一般產品生產和食品藥品經營及其質量管理規范執行情況的監管,尤其要針對地方和行業實際,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嚴厲打擊非法添加、濫用農獸藥和食品添加劑以及造假售假等違法行為,著力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守住不發生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