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作坊,市民往往直接聯想到“黑作坊”,腦海中會出現“污水橫流,鼠蟲亂竄”的情景。小作坊多為夫妻店,設施簡陋,工藝簡單,無法達到投入大、門檻高的食品生產企業的要求。
如何對小作坊進行有效監管?近年來,廣州市番禺區食品藥品監管局積極探索“集中化生產、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統一化監管”的新模式,率先在大龍街建起全市首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園區。目前該園區已進駐近50家豆制品及燒臘制品小作坊,產品供應全市,“集中區產=干凈衛生+安全放心”正逐漸深入人心,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帶動番禺區的食品小作坊產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小作坊進園區“鳥槍換炮” 鹵鵝老板1年開了12家店
前店后廠,“油膩”的老板在狹小的后廚滿頭大汗地炮制燒臘美味?這是不少家庭式小作坊給人們的固有印象。曾經,從澄海來到廣州開店售賣鹵水獅頭鵝的阿翁也開著這樣一家小店。不過,自從年初搬進了番禺大龍街的小作坊集中加工園區,阿翁以這里為大后方生產加工基地,一年就在廣州各區開了十二家門店。
“生產條件好,食品更衛生,有人管著搞好場地環境,省心不少,才有精力和動力擴大生意規模。”阿翁樂呵呵地說。近年來,針對番禺區食品小作坊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條件差、無證照、風險高的特點,番禺區食藥監局探索“集中化生產、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統一化監管”的新模式,率先在大龍街建起全市首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園區。目前該園區已進駐近50家豆制品及燒臘制品小作坊,產品供應全市,“集中區產=干凈衛生+安全放心”正逐漸深入人心,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帶動番禺區的食品小作坊產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掃碼知詳情 食品可溯源 管理規范化 生意更興旺
在園區的入口處,一面“二維碼墻”列出了所有入駐的經營單位,每個單位對應一個專屬二維碼,前來采購的客戶掃碼就能看到加工企業的經營許可證、《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和場所環境圖片等詳細信息。監管人員介紹,這些二維碼也會提供到銷售環節的檔口,真正做到食品溯源。
肖先生以前在越秀經營了十多年的燒鵝,一年多以前得知番禺搞了這樣一個專門的園區,就搬了過來。走進他的店里,跨過60厘米高的防鼠門檻,只見整個加工間光亮寬敞,地面的防滑紅磚也十分干凈。用鋁合金框和玻璃隔開來的原材料區、初加工區、風干區、燒烤區等功能區間,通風裝置、倉儲設施、洗手更衣、消毒燈、不銹鋼工作臺、烤箱等設備一應俱全。“這里場地大,條件好,廢氣廢水的問題都解決了。”肖先生說,很多客戶過來訂貨,酒樓、集體食堂都有,生意確實比以前興旺了。
探索集中式園區管理 防范系統性風險
傳統的食品小作坊設施簡陋,工藝簡單,無法達到投入大、門檻高的食品生產企業的要求,令監管部門頭痛不已。2015年,《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出臺,填補了立法空白,為食品小作坊開了一扇窗。《條例》實施后,番禺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大龍街積極推進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綜合治理工作,力求徹底改變食品小作坊臟亂差的狀況,建設集中生產園區正是其中一項重要探索。
據介紹,該加工區將實行“圍院式”管理,只有一個進出口,進出貨物進行統一查驗,全程視頻監控,并建立統一的化驗室,所有加工區內生產的食品必須經過化驗室進行出廠檢驗,檢驗合格后開具銷售票據才可銷售。出廠的食品憑票才能進入農貿市場、餐飲店等流通環節。
加工區的建成投產,將有效防范系統性的食品安全風險,保障轄區內群眾的食品安全,同時也望形成品牌效應,提升區內商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