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調和油配方比例長期以來被視作行業“最高機密”.26日,中糧福臨門營養家食用調和油在京發布,成為國內首款配方比例與營養成分“雙公開”的食用油產品。
業界認為,這一舉動不但增加了消費者知情權、油脂產品透明度,還將有助于推動我國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的出臺。
揭亂象:摻什么摻多少企業說了算
看得清楚、吃得明白是消費者的基本訴求,然而個別食用油企業利用國標空白“暗箱操作”,以廉價油冒充名貴油欺騙消費者,令食用油市場亂象叢生。
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多數食用調和油是以廉價的大豆油或菜籽油為主,一些油品加上少量花生油、堅果油等就搖身一變成為“貴族油”;有些調和油盡管在名稱上突出其配方中最昂貴的油品,也會標注產品配料,但油料的具體含量和配比卻并未公布。
亂象背后是利益驅動。業內人士透露,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而100元的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利潤可達6元。因此,糧油企業往往對調和油“趨之若鶩”.
然而,近年來,“什么油貴標什么、什么油便宜含量就多”的行業潛規則卻屢屢碰壁。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報道的食用調和油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訴訟案例不下十例。部分企業受到地方食藥監、工商部門處罰,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曝秘方:吃得健康首先要吃得明白
我國是食用油消耗大國,食用調和油在市場中占相當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合理的油品攝入可能危害百姓健康。例如,亞麻酸攝入不足、比例失衡,會影響嬰兒智力發育,導致肥胖、免疫力低下、亞健康等問題。
據中糧油脂副總經理、中糧福臨門食品營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榮介紹,此次中糧推出的營養家調和油產品,做到了原料、微量元素“雙公開”.其中,玉米油、菜籽油、稻米油、花生油、亞麻籽油,以及亞油酸、亞麻酸、角鯊烯等微量元素的配比和含量一一清楚標示。
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認為,公布配方配比將有效助推調和油行業更加公開、透明,加快調和油行業重新洗牌,并有效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促國標:破除利益藩籬 解決技術難題
事實上,導致目前食用油市場亂象的原因之一,便是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缺失。
2004年,我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個食用油產品國家標準(“新國標”)就已正式施行,標準明確要求產品等級、生產工藝、原料產地等須在包裝上標示。這其中,在終端銷售市場比例日趨擴大的調和油國家標準卻仍“缺席”.
《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早在2005年就開始了制定工作,并形成過征求意見稿及送審稿。最近一次與調和油有關的政策舉措是2013年底國家衛計委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植物油》(征求意見稿),提出調和油產品的標簽應當注明各種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中糧營養健康院專家王滿意表示,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久久不能出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有效準確的檢測方法,此外,一些企業的既得利益難以協調也是重要原因。
業內人士表示,中儲糧、中糧等國企陸續公開調和油配方配比,是行業的一大進步,彰顯了企業責任感。但是,推動全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還需加快國家標準的出臺,從制度上規范行業發展,杜絕亂象,讓百姓消費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