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7日在青島說,計劃在三年之內培育出一種耐海水濃度到0.3%至0.9%的高產海水雜交稻,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是在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袁隆平說,全球有142.5億畝鹽堿地,亞洲有48億畝,占全球的1/3以上。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保障世界和我國糧食安全非常重要,而水稻是改良種植鹽堿地的首選糧食作物。海水雜交稻能夠利用鹽堿地大幅增產糧食,這方面的技術正趨于成熟。
“我們計劃在三年之內培育出一種耐海水濃度到0.3%至0.9%的高產海水雜交稻,畝產300公斤以上,最后將海水稻鹽堿地發展到1億畝。以最低畝產300公斤計算,1億畝鹽堿地就可以增產300億公斤糧食。300億公斤糧食是什么概念?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可以養活8000萬人口,這是我們的目標。”他說。
去年,袁隆平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青島成立了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到2018年,這個中心計劃示范種植海水雜交稻1000畝,2019年達到10萬畝。
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規劃優先推進項目,由國家海洋局統籌協調,依托山東省建設,其主要任務是,在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環保與防災減災、海洋人才與文化等四大領域,推動東盟與中日韓(10+3)開展多層次務實合作。東亞海洋合作平臺總部設立在青島市黃島區,去年舉辦了首屆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