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作為第十八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牧業綠色品牌建設論壇”在內蒙古包頭市舉辦。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品牌企業的代表和農業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綠色發展·品牌之路”為主題,展開了一場有關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綠色食品的大討論。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以綠色食品為代表的“三品一標”產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提高綠色食品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迎接我國農業發展的綠色春天。
挑大梁 迅猛發展前景廣
自2015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導的“三品一標”品牌產品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證,推進農產品商標注冊便利化,強化品牌保護,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今年7月,國務院出臺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加大力度,推進營養型優質食用農產品生產,將“三品一標”在同類農產品中總體占比提高至80%以上。
近年來,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產業水平不斷提升,品牌影響不斷擴大,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王運浩用一組數據印證了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的飛速發展:截至2016年12月10日,我國綠色食品獲證企業總數突破1萬家,達到10116家,產品總數達到24027個;據統計,綠色食品國內銷售額由1997年的240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3866億元,產品出口額為25.1億美元;2011~2016年,綠色食品系統每年組織抽檢覆蓋率超過20%,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6年12月,各地有效用標的綠色食品企業最多的地區為山東省,有1335家,其次為江蘇省、黑龍江省;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489個單位建成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696個,種植面積達到1.73億畝,總產量1.095億噸;據調查,在國內大中城市,綠色食品品牌認知度超過80%。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本次大會上指出,“三品一標”是我國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主導品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適應消費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重規范 假冒產品嚴打擊
陳曉華表示,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的發展理念下,我國農牧業在供求關系、生產方式、技術進步、市場管理和消費結構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和矛盾,主要是質量和效率的問題,最關鍵是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我國每年都要取消一批不合格的綠色產品。提高公信力和權威性,是保持綠色食品品牌健康發展的基礎。”陳曉華說。
2016年1~8月,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檢查了全國46個城市及地區的146個各類市(商)場,根據檢查結果共撤銷了64個綠色食品產品標識使用權,整改不規范用標125例,發現假冒產品32個,受理各類投訴舉報案件107件,協查案件9件。
貴州省綠色食品辦公室工作人員曾表示,近幾年,綠色食品標識的認證工作以及對獲標企業的續審、獲標產品的抽檢都很嚴格,這讓很多對綠色食品抱有投機心理、不能嚴格約束自身生產經營行為的企業知難而退,貴州就有幾家食企在續審時未達標而被清理出綠色食品隊伍。
“我國綠色食品監管能力和水平不足,市場信譽風險仍存在。提高綠色食品的監管能力和水平,杜絕不規范用標、違規用標、市場假冒產品等現象,是綠色食品未來發展的關鍵。”7月7日,重慶工商大學綠色食品研究所所長唐春紅在2017中國食品安全(重慶)論壇上提出我國綠色食品發展所面臨的幾個問題:一是產業基礎薄弱,標準體系、流通方式、市場流通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產業機構有待優化,中小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比過高,龍頭企業偏少;三是行業市場集中度不足,不利于綠色食品的進一步發展;四是產品方面畜禽、水產品比重較低。
追溯系統是解決違規用標及假冒產品的有效手段之一。今年4月,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獨家授權福建追溯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的中國綠色食品溯源平臺正式在北京啟動。該平臺實現了昨日可溯源、明日可追蹤,擁有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監控的強大功能。消費者可通過掃碼獲取綠色食品從原材料、生產到物流、銷售環節的所有信息。今年8月,國家認監委發布《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信息化“十三五”建設任務與行動計劃》,要求2017年根據業務部門確定的綠色產品認證目錄、實施規則,完成綠色產品標識、認證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統一生成證書、獲證產品追溯信息碼,提出一品一碼追溯方案。
迎新生 做大做強創品牌
“如今,百姓的需求升級,從‘吃飽’轉向吃得安全有營養,這也是整個中國農業產業的巨大變化,我國的廚房餐桌進入了一個平臺化的時代。”福來品牌營銷咨詢機構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婁向鵬在大會上表示,“中國進入了品牌農業新時代,未來20年,世界看中國,中國看農業,農業看品牌。”
唐春紅也表示,發展綠色食品,首先要不斷優化制度建設,加強產品用標許可,確保在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保證質量;其次,要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對接國際先進標準,利用新技術推動綠色食品做大做強;第三,要深入推進宣傳和品牌建設,以此提升綠色食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深入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食品在內的“三品一標”產品做大做強,打造優質品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廳長郭健介紹,在種植業上,內蒙古按照“穩糧、優經、擴飼”思路,調減783萬畝玉米,飼用農作物面積達1342萬畝,全區糧經飼比例由去年的75∶17∶8調整為73∶17∶10;在畜牧業方面,實施“穩羊、增牛、擴豬禽”戰略,積極引導牧區牛羊養殖向農區轉移,推動“牧繁農育”,積極承接好生豬產業轉移,進一步做優草原畜牧業,做大農區畜牧業;繼續實施新一輪草原補獎等政策,草原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顯恢復,草原植被蓋度由2000年的37%提高到44%,基本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的最好水平。截至目前,全區現有“三品一標”產品1917個,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89件,有機農畜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農畜水產品抽檢合格率繼續保持在98%以上。
陳曉華表示,目前,我國“三品一標”的標準體系、監管體系、產業體系和工作體系全面構成,在國外已經具備較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走出了一條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相結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協調的發展新路,在保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生產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業增收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6年,全國“三品一標”產品總數達到10.8萬個,基本覆蓋我國主要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
“舉綠色旗、走生態路”已成為農業系統、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的共識,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方向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日益增強。陳曉華指出,下一步,各級農業部門應以綠色發展新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一方面繼續推進農業的標準化,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