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者仁心破解鮮紅斑痣困境,彰顯社會責任擔當
“戴了幾十年口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摘下來,堂堂正正去開一次家長會。”47歲的鮮紅斑痣患者王藝(化名)的一句話,道盡了無數被胎記困擾者的心酸。近日,廣州健膚胎記主動發起“拯救口罩媽媽”專項公益行動,為被鮮紅斑痣折磨40余年的王藝量身定制治療方案,用實際行動傳遞醫者溫度,更以行業擔當呼吁社會關注胎記群體,引發廣泛熱議。

一場遲到40年的救治:從“口罩遮面”到重燃希望
時間回溯到王藝的童年,彼時她眉眼清秀,卻因出生時便存在的鮮紅斑痣,成了旁人眼中“不一樣”的孩子。父母曾帶著她輾轉多地求醫,可受限于當年的醫療水平,治療效果微乎其微,再加上家庭經濟壓力,治療之路被迫中斷。
隨著年齡增長,王藝臉上的鮮紅斑痣逐漸“失控”——下嘴唇不斷腫脹,病變范圍蔓延至整個下巴,不僅嚴重影響容貌,更埋下健康隱患。“醫生說長期不干預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皮膚問題,可高昂的治療費,憑我打工的收入根本承擔不起。”為了攢錢,王藝戴著口罩做家政,哪怕是疫情期間,口罩也成了她“遮丑”的工具,這份藏在口罩下的自卑,伴隨了她數十年。
就在王藝近乎絕望時,廣州健膚胎記得知了她的困境。機構第一時間組建專項救治團隊,院長邢中堅親自牽頭,聯合主診醫師楊明勇等專家開展多輪會診。“當聽到王藝的故事,我們心里滿是觸動,她的經歷不是個例,而是無數延誤治療胎記患者的縮影。”邢中堅院長表示,機構必須伸出援手,不僅要幫王藝擺脫病痛,更要通過這個案例,讓更多人重視胎記背后的健康風險。

以專業破局:既要治“胎記”,更要解“心病”
“鮮紅斑痣不是普通胎記,它本質是血管型病變,若錯過最佳治療期,不僅會加重病情,還可能影響周圍器官功能。”楊明勇主任在會診時強調,王藝的情況屬于“鮮紅斑痣伴增生性血管瘤”,因延誤治療數十年,局部皮膚已出現明顯增生、腫脹,甚至影響正常說話和進食,治療難度遠超普通患者。
為確保治療安全有效,廣州健膚胎記的專家團隊摒棄“一刀切”的治療思路,結合王藝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制定了“三步走”個性化方案:第一步先通過新一代脈沖染料激光,精準破壞異常血管,緩解當前健康隱患;第二步根據皮膚恢復情況,調整治療參數,逐步改善外觀;第三步全程關注心理狀態,緩解治療期間的焦慮情緒。
“早年激光設備能量控制不精準,對深層血管作用有限,很多患者治療后效果不佳。”楊明勇主任解釋,如今機構采用的新一代技術,能根據血管直徑靈活調節參數,在清除病變血管的同時,不損傷周圍正常皮膚,這也是他們有信心幫王藝恢復的關鍵。在與王藝溝通方案時,當聽到“治療后有希望摘口罩”,她眼里重新泛起的光,讓整個醫護團隊更堅定了信心。

公益不止步:從“一人救治”到“行業擔當”
“拯救口罩媽媽”行動啟動當天,廣州健膚胎記同步宣布開啟“廣州胎記公益援助計劃”,將公益力量從個體救治延伸到群體幫扶。據邢中堅院長介紹,該計劃包含三大核心內容:持續投入胎記防治科研,推動先進技術普惠化;搭建公益救助平臺,為貧困胎記患者提供治療補貼;開展全國性科普教育,走進社區、學校普及“早發現、早治療”的胎記防治理念。

“深耕胎記診療行業多年,我們始終記得‘讓每一位胎記患者重拾健康與自信’的初心。”邢中堅院長在活動現場呼吁,希望更多醫療機構、公益組織加入進來,共同關注胎記群體。他提到,臨床中太多家長因“胎記不疼不癢”的誤解,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期;也有不少患者像王藝一樣,因早年治療無果就放棄,這些遺憾本可以通過及時干預避免。
目前,王藝已順利完成首次治療,皮膚腫脹情況明顯緩解。“現在說話沒那么費勁了,真的特別感謝廣州健膚。”王藝的語氣里滿是期待,而廣州健膚胎記也會定期公開她的治療進展,讓更多人見證“口罩媽媽”摘罩微笑的過程。
這場跨越40年的救治,不僅是一家醫療機構的愛心善舉,更是醫療行業社會責任的生動體現。廣州健膚胎記用專業與溫度,為胎記患者點亮希望之光,也為行業樹立了公益標桿——醫者仁心,不僅在于攻克疑難病癥,更在于以行動守護每一個生命的尊嚴,讓“沒有遮擋的人生”不再是奢望。(記者:晨曦 劉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