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彭錦弦 袁姣 趙炯
可生長的新型細胞化心臟瓣膜替代物,靜脈血栓分子診斷體系,安全止血、無縫黏合的新型絲膠組織黏合劑……11月21日,一批具有前瞻性、貼近人民群眾需求的科研轉化成果在首屆協和醫院科技創新轉化大賽上集中亮相。
湖北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王東梅、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高亮、華中科技大學醫療裝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熊蔡華、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協和醫院院長夏家紅出席,協和醫院副院長金陽主持啟動儀式。
自2024年9月啟動成果轉化基金項目申報工作以來,醫院經過各項目負責人自主申報、形式審查、專家現場書面評審等環節,最終遴選出41個創新轉化項目進入本次大賽,集中展示成果,并接受專家和投資者的評審。其中多個項目曾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
各項研究轉化在提升操作精度、降低操作難度上鉚足功夫。現場,多條機械臂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們穩定地與醫生協同進行手術操作,配合多模影像精準切除腫瘤病灶。據該項目牽頭人、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章小平教授介紹,該CT-三維超聲融合的穿刺手術機器人項目,突破了多臂機器人結構設計、路徑規劃與導引等難點,針對泌尿系腫瘤研發新型多爪柔性穿刺針,支持低創活檢、多點取樣和精準適型腫瘤消融。有望成為國產醫療器械的標桿產品,推動高端醫療設備全國產化發展。
如何讓智慧服務患者,醫療貼近需求,這也是協和醫生不竭的創新動能。“更智能、更精準、更便宜、更舒適。”協和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個性化智能動態矯形器研發牽頭人劉國輝教授表示,團隊針對衰老骨骼系統退變患者,與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共同研發了智能康復矯形器。該穿戴設備可語音喚醒、觸摸控制,便于患者居家治療。同時,創新植入肌電控制算法、痙攣保護程序,可根據患者的肌力情況智能調節、按需助力,讓治療更安全、便捷、有效。目前,該設備已完成2次革新,263例臨床應用。
此次創新大賽吸引湖北省近20家科創企業單位及社會各界熱切關注。這不僅是協和醫院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次生動實踐。
湖北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王東梅表示,協和醫院作為全國知名的醫療機構,在科技創新的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本次大賽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新探索,希望醫院聚集優勢,搭建創新成果孵化的平臺,與各高校、企業一同解決臨床技術難題。湖北省科技廳也將一如既往積極支持協和醫院的科技創新工作,期待醫院在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究中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高亮指出,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側。協和醫院作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醫院,始終視創新如生命、把創新當使命,為促進學校醫科發展、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未來華中科技大學將繼續發揮工科、理科、醫科優勢,以拓寬學科視角推動觀念變革,進一步開展醫工、醫理的深度交叉融合,支持協和醫院科研創新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華科力量。
“將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表示,協和醫院以平臺為載體、人才為支撐、機制為驅動,加強頂層設計,開展有組織的創新。目前,已建成近6萬平方米的科研轉化大樓;與龍頭企業合作,構建創新聯合體;聯合華科大、港科大等強勢工科,成立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打造十大交叉創新團隊,出臺成果轉化“協和十條”,設立1000萬成果轉化基金等,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作為創新策源地,協和醫院始終堅持“四個面向”,揭榜掛帥國家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32項,連續12年中標國基金項目數過百,斬獲國家科學技術獎9項,省部級特等獎、一等獎84項,醫院科技量值位列全國第5。2023年獲得湖北省醫療領域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省級科技進步獎獲獎數位居全省醫療單位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