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趙雪純
攝影 新聞記者 王永勝
通訊員 高星 荊彤
足踝跟每個人息息相關,但卻經常會被忽視,直到出了問題,導致了嚴重后果,患者才追悔莫及。他以一己之力,把小眾學科帶領至華中領先,年手術量達4000多臺;他當網紅醫生,抖音賬號5萬多粉絲,讓眾多網友認識到腳踝的重要……武漢市第四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方真華身上有許多標簽,但他表示自己更喜歡被稱為“網紅醫生”,他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拇外翻”“馬蹄足”“扁平足”等先天因素導致的足踝疾病。在手術間隔空隙、午休空隙、下班時,方真華每天抽出5—10分鐘的時間拍攝、剪輯視頻,“雖然視頻做得粗制濫造,但真誠與網友溝通”,這份真誠讓他收獲了許多粉絲,更將足踝保健知識傳遞給更多人,“讓更多的人認識足踝疾病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把“偏門”當專業,致力于推廣規范化治療
“走路不疼了,方主任真棒!”18日,在武漢市第四醫院,20歲的小熊(化姓)一邊進行康復鍛煉一邊開心地對方真華說道。
今年20歲的小熊(化姓)是一名大一新生,老家在荊州,因為右腳足踝的一個包塊她已經做了三次手術。“12歲時,右腳踝內側鼓起來個小包,在老家醫院檢查確診為骨質增生,做手術切除后好了兩三年,高中時又長起來了。”小熊媽媽介紹,小熊靠打封閉針及忍痛撐過了高中。大學后,小熊腳上的包越長越大,也越來越疼,連從宿舍去教室上晚自習那幾分鐘的路都走得疼痛難忍,封閉針也沒了效果。今年1月,小熊再次在當地醫院接受了切除手術。術后兩個月,熬過康復期的小熊發現走起路來仍會疼痛,導致她一直跛行。
“第二次手術后沒多久,孩子又喊疼,我也不了解這個病,老家又治不好,只能在網上搜。后來刷到了方主任的視頻,看他講得很清楚,也做過這樣的手術,就帶著孩子來了。”小熊媽媽說,之前因為不了解讓孩子受了很多苦,這次看病才知道小熊的右腳踝多長了副舟骨,復發是因為之前兩次手術都未將副舟骨切除干凈。“副舟骨的發病率為2%至3%,但只有感到疼痛的人才需要手術切除。多余的副舟骨與足部肌腱相連,手術時需先將其與肌腱完全剝離,才能完整、干凈地切除。”方真華介紹,確診該疾病只用拍CT檢查即可,而許多人對足踝關節不太了解,甚至會提取樣本檢驗是否為腫瘤,反而復雜化了。
“我在網上發布類似這樣易誤診的疾病,希望能有更多的醫生認識到常見疾病,并掌握其規范化的治療方式。”方真華介紹,像副舟骨切除這樣的手術其實十分簡單,許多醫生都會做,但會出現因為不了解而誤判的情況,影響了疾病的治療。方真華除了日常發短視頻科普,遇到典型案例時也會分享至網上,更會在行業學術會議、會診時分享,讓更多患者能夠及時得到正確的治療。
2009年,武漢市第四醫院將足踝科從骨科大類中分離出來,正式成立亞專科。彼時,方真華剛結束在北京的進修,成為創科人之一。“足踝是個很小眾的分支,我們都自嘲是‘偏門’。”方真華介紹,雖然他自嘲選擇足踝方向是因為個子小,做不動其他大關節的手術,但當時許多足踝領域的許多治療方式亟待規范,醫院又缺少足踝領域的專科醫生。“足部有28塊骨,30多個關節,100多條相互交叉的肌肉和韌帶,如此復雜的關節需要專業的醫生去了解它,治療它。”方真華因此選擇進入足踝領域,前后去北京、德國進修學習。
深耕足踝專業,讓更多的人邁出第一步
足踝在醫學領域是一個很小眾的分支,但足踝的健康卻關系著人一生的幸福。方真華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范化治療可以讓患者就近享受到科學的治療,而武漢市第四醫院足踝中心作為華中地區較早分出來的專科,更要承擔疑難雜癥的治療,深耕專業。”
楊女士(化姓)的兒子今年26歲,幼年時確診患有罕見的肝豆狀核變性,導致其不能正常代謝銅,從而累及多個器官,造成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神經系統的損傷。由于目前沒有針對該罕見病有效的治療方式,在楊女士的悉心照料及藥物控制下,兒子小楊雖然心智發育趕不上同齡人,但仍樂觀地成長。
2021年底,一次意外導致小楊雙下肢骨折,導致他雙下肢嚴重畸形,雙腳難以著地。楊女士帶著小楊四處求醫,但得到的回答都是孩子因患有罕見病及嚴重畸形無法再進行手術,只能一輩子坐在輪椅上。“哪怕他能自己站起來,走一步,他就還能自立。”不甘心的楊女士仍推著小楊尋求更好的治療。楊女士在網上找到方真華,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武漢。2022年初,方真華見到了小楊,也見到了那雙嚴重畸形的雙腳:小楊的右腳是典型的馬蹄內翻足,只有三根腳趾能著地;左腳則是嚴重的獲得性平足,而骨折部位嚴重脫位導致的雙下肢腫脹、肌肉痙攣讓小楊疼得只能坐在輪椅上。想要站起來,只能截掉畸形壞死的部分,重塑下肢力線。可小楊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仍處于異常水平,手術風險極大。
在肝膽胰疝外科及風濕血液科調整小楊其他指標時,方真華與團隊在小楊的下肢模型上反復測算矯正范圍及角度,力求以最少的截骨實現最大的力線調整。歷經6小時的手術,方真華團隊完成了高難度的雙下肢截骨矯形及肌腱轉位內外固定術,小楊的骨折被修復,力線也得以糾正。經一年多的恢復生長,全新的骨質填補了截骨留下的空白,小楊卸下矯形器。2024年8月,方真華見到最后一次來復查的小楊,告訴他已經從骨科“順利畢業”。“現在他能幫忙出門買菜,生活能自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楊女士說。
除了敢于挑戰疑難雜癥,在足踝手術微創化的道路上,方真華也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從開放手術轉為微創,需要醫生熟練掌握鏡下操作。我每天除了睡覺、正常的科室工作,都在練習鏡下打結,打結練好后,練器械操作,再組織中心全體醫生學習。”方真華說,他用了4年的時間實現足踝中心手術微創化,率先在華中地區實現關節鏡下微創進行復雜重建手術。如今,足踝中心依舊保持著不斷精進專業的習慣,方真華帶領中心醫生在每周二晚進行病例討論,周五晚學習領域內最新文獻,雙周的周二參加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業務學習。“在業務水平上要與國際一流并肩,復雜的疾病能治好,常見的疾病在治療方式上不斷突破,這樣才能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真誠溝通,他和網友相互“成就”
“方主任,我術后怎么鍛煉?”“我是扁平足,能先做個小手術把疼的地方治好,不改變足弓力線嗎?”“我走路總會腳疼,買什么樣的鞋子比較好?”在方真華的門診,他經常聽到患者各式各樣的詢問,久而久之,他把常聽到的問題匯總,趁休息時拍攝短視頻解答。從2022年6月正式發布第一條視頻,他的抖音賬號至今已有5.1萬多粉絲,而他患者的將近四分之一都是通過抖音找到他。
“方主任應該在研究大師兄的扁平足。”“要看它內側!你個假粉絲。”在方真華發布的看《黑神話·悟空》來解壓的抖音視頻評論區,一位網友貼出孫悟空足部外側特寫,調侃方真華看得如此入迷是在研究孫悟空的扁平足,可另一位粉絲則立即“打假”,表示判斷是否為扁平足應看足部內側,這則對話引來更多網友討論。在方真華的科普下,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拇外翻、馬蹄足、扁平足等常見的遺傳問題導致運動力線失調,日積月累導致雙腳變形,引起疼痛,認識到足踝疾病的可防可治。“現在的網友都很專業,除了會認扁平足,有時還幫我糾正錯誤。”方真華笑著說,他和網友們是相互“成就”。
記者看到他發布的視頻沒有固定的格式,更沒有布置精美的拍攝場景,內容以手術、科普為主,還有零碎的幾條生活視頻。“這就是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方真華介紹,除了每周一、三、四的門診,他每天還有十臺左右的手術,下班后還要修改研究生論文,周末用來學習及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即便如此忙碌,他總是會見縫插針地抽5—10分鐘,來拍攝剪輯短視頻,“有時候懟著臉就開始錄,剪輯也是把素材拼起來,再一刀切,視頻十分粗制濫造。”方真華不好意思地說,但就是這樣真實鮮活地展現,讓網友記住了這位努力做好足踝科普的醫生。
除了在門診拍攝典型案例、展現不同疾病手術的真實操作場景、在辦公室拍攝答疑科普,就連去江灘帶娃時,方真華突然想起建議踝關節不穩的患者不要走斜坡和坑洼路時,患者總會問為什么,他便走到江灘岸堤的斜坡上邊演示邊答疑。
方真華介紹,越來越多的患者了解足踝疾病,甚至能與他討論不同手術方式的利弊,醫患溝通更順暢了。許多患者看了他的短視頻后選擇盡早治療,踝關節不穩定的人可以重拾踢球的愛好、拇外翻的中年女性不再為買不到合適的鞋子煩惱、足踝手術后的患者跟練后盡早康復……方真華說,網友的鼓勵讓原本內向的他逐漸敞開心扉與他人溝通,也把自己個人的微信號公布給患者,讓有需要的人隨時能聯系上他。“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在評論區跟我討論,這說明有更多的人關注足踝健康。”方真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