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廖仕祺
通訊員 彭祎
“沒想到,終于能夠看得這么清晰啦!”11月5日,今年42歲的杜先生(化姓)在母親程女士(化姓)的陪伴下,前往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行ICL晶體植入術后的視力復查,原本1200度高度近視的他,通過近視手術,雙眼均達到了理想的1.2,這讓母子二人興奮不已。
母親程女士回憶,兒子出生時因為早產,體重不到3斤,從小身體也不太好,語言發育也稍差,還伴有內斜視和口角歪斜等,頭部和手部也經常性地顫抖,被醫院診斷為“腦癱”。雪上加霜的是,因為用眼過度,他雙眼近視度數一路飆升至1200度,對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經朋友推薦,程女士找到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屈光科主任張青松,希望能為兒子解決高度近視問題。
面對這一情況,張青松主任有些犯難,單是術前檢查就極為不易。“患者的頭部和手部總是不停地抖動,導致每次檢查的結果都不一樣,而這樣的高度近視,最好的辦法是通過ICL晶體植入術,如果檢查結果不夠精確,則會影響到晶體度數的定制。”張青松主任解釋。為此,他和團隊進行多次術前檢查,再經過反復對比,最終選定為杜先生量眼定制的晶體。
考慮到杜先生已經42歲,因此其眼部條件可能并不理想,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白內障,同時因為高度近視眼底還存在一些隱患。為此,張青松主任召集該院白內障與老視專科、眼底病專科、斜視與小兒眼科、麻醉科等科室進行術前聯合會診討論,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在全麻下施行ICL晶體植入術是目前最為適合的手術方式。
11月4日,團隊為杜先生在靜脈麻醉下進行了ICL人工晶體植入術。術中,通過麻醉科的傾力配合,短短幾分鐘,張青松主任就為杜先生的雙眼分別植入了ICL晶體。11月5日復查結果顯示,杜先生的雙眼矯正視力均已達到1.2。
張青松介紹,ICL手術是一種做“加法”的手術,通過在眼內植入一枚特殊的“隱形眼鏡”,從而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他提醒,近視手術并非人人都可以做,也并非年輕人的“專利”,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會盡最大努力為有摘鏡需求的近視者進行嚴格的術前評估和個性化的方案制定,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更多資訊請掃碼加入新聞眼健康群
(圖片由武漢市中心醫院提供)